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坐在西湖边,吹着一阵阵湖上之风,忽发奇想,古人都是怎么度过漫漫数九寒天呢?翻看古书,发现他们可比我们会玩多了,比如煮雪烹茶、湖中看雪、听雪敲竹、雪中垂钓、踏雪寻梅等等,所有种种冬日雅事,好像都与雪字分不开。可是,雪在江南的杭城却是个奢侈品。 大寒过后,杭城好不容易等来了一场“准雪”的天气预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记得去年此时,细如微尘的小雪花纷纷扬扬飘个不尽,清秀的草木花白了头。小雪花尽管没有期望中的大,但杭城的“小土豆”们还是喜不自禁,好呆留下了年前初雪的印象。有许多人甚至老早跑到白堤断桥傻傻地等待着。 苏童在写到江南的冬天时曾说过:“江南的雪每年来那么一场两场,让大人们皱一皱眉头,也让孩子们不至于对冬天恨之入骨。”细细碎碎的小雪子下在西湖常常浅尝辄止,容不得你自作多情。 在杭城生活久了都知道,西湖看雪十年难。有好几次言之凿凿说要来了,却又下在临安的清凉峰上。退而求其次,就只能在古诗词里看雪,在张岱的湖心亭里看雪。 好在隆冬里让人心生趣味的不仅仅是一个雪字。隆冬以后,落叶渐次飘零,江南的山木变得精瘦无比,如一幅幅宋韵古画,它既不似之前柳色参差的帘卷翠幕那般耐看,也不似遥远的北国“尔滨”冰凌剔透雾淞垂丝那般惊艳,在古书里常流连的“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的意境,外表上看已是“呕哑嘲哳难为听”,只剩下一树的苍凉和凄美了。 乌桕树在秋日曾是杭城的颜值担当。许多景区和河流、街道边都种有这种树,它树形优美,天生丽质,常先声夺人,引得游人驻足仰望,陆游说它“乌臼赤于枫,园林九月中”,一点也不假。在萧瑟的冬季里,鲜有人问津的乌桕树,早已淡出了人们的朋友圈。我好几次在乌桕树下溜达观察,发现清瘦露骨的枝枝桠桠之间,已成为了小鸟们最爱光顾的地方。一只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快乐地品尝着小白果,这些白果是鸟类喜欢的过冬食物,疏秃的乌桕树梢也是它们在冬日里难得的清欢之地! 无数粒雪白的乌桕子,挂在树梢上,仰望如满天的繁星。在诗人们眼里,乌桕的白果浪漫得像梅花,这些小果实比梅花先到,比梅花繁盛,无香更清,更为朴素。所以用乌桕子作梅花的古诗很多,我最喜欢的其中一首是明代诗人施闰章写的:“江郎山下野人家,漠漠朝烟出树斜。乌桕叶残垂白子,参差早拟是梅花。”诗中有如梅花的乌桕白子,在冬日里很有情趣。 与乌桕白果相对的是树梢上的红果。“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寒冬时节,长在湖畔的冬青树,满树挂满了累累的小红果,在枯黄的柳色中露出几分娇俏,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珍贵。鲜艳的红果还能吸引鸟类食用,为它们带来寒冬里的希望。 冬青树一年四季青翠油亮,郁郁葱葱。冬日里却红果满枝头,宛如相思豆。它像梅花、松柏一样,不畏严寒,坚贞不屈。冬青果的颜色是人们喜欢的中国红。“红颜冬青丽如锦,枝繁叶茂色一新”,自古以来诗人们对它赞不绝口。冬青树红果配上蓝天白云,显得非常喜气。 我不知道冬青树的红果是什么时候才开始枯萎凋落的,反正整个冬天都能在每个景点遇到它们。与它们具有同样品质的,还有山茶花。杭城最好看的山茶花,得去植物园的山茶园,各色各样的山茶,看得人眼花缭乱。其他的景点呢,不那么成气候,一簇簇寂寞地开在路旁,如春天的红杜鹃一般,灿烂夺目。它们历经风霜严寒,依然傲笑于风中。陆游曾赞美它:“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即使零落成泥,也要拼尽最后的心气。 隆冬里与雪景稀客、傲霜之花同样令我动心的是冬日的朝霞。去看了好几次的早西湖。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淡淡的雾气,洒落在西湖的湖面上。湖面上的雾气逐渐散去,露出了清澈的湖水。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整个湖面都被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金箔。 渐渐地,粉红色逐渐扩散开来,最后将整个天空都染成了金红色。太阳慢慢地从湖面上升起,先是露出了一个红红的尖尖角,接着便整个儿跃出了湖面。来西湖赏日出的人们很多,他们或拍照留念,或静静地沐浴着一身的晨光,享受这难得的壮观时刻。 “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隆冬的西湖似乎特别的善解人意,红日喷薄而出,霞光万道,犹如金龙狂舞在澹澹的湖水上,气势雄浑,激情澎湃。几只鸟雀欢快地掠过湖面,与早早准备迎客的小舟,为橘红色的湖光增添了几许灵动。 冬日的气候常常多变不定。特别是多云天,更是捉摸不定。有好几回,明明家里出来晨光熹微,待到达西湖时又薄霭缭绕,置身于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中。好在东坡学士的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教我们学会了淡定自若,学会了随遇而安。 游了孤山前路游山后小路。我觉得,面向东南的白堤、孤山路和面向北山街的后孤山路,常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从这里看里北湖,犹似身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中,特别的朦胧和幽静。“乘兴寻幽不怕寒,自有清新上笔端”,许多过冬的鸳鸯喜欢在这里站桩“练静功”,你在岸上看着,它们在水面上看着,人与鸟各自伫立凝望,一样的风景,却是不同的欣喜。 我习惯了更多时候西湖烟雨朦朦的水墨丹青模式。坐着游船沿着苏堤方向缓缓而行,波光粼粼中,看群山逶迤,云树笼纱,想起杨万里的诗:“岸上湖中各自奇,山觞水酌两皆宜。只言游舫浑如画,身在画中元不知。”无论风霜雨雪,西湖四季的每一个画面都是限量版的! 周末临时起意,一个人去逛了次吴山。第一次从伍公庙的山道上来,我要换一个视角看看冬日的西湖。北宋时梅挚出任杭州知州,宋仁宗赐诗“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来送别,这就是有美堂的来历。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曾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有美堂记》,并由北宋书法家蔡襄手书刻到石碑上,立在有美堂旁。 有美堂见证了杭州“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我曾订阅过“西湖有美堂”的微信公众号号,平时喜欢翻看其中的佳作。这天来有美堂重温这一段文坛佳话的游人还不少。途经此堂时我进去逗留良久。 城隍阁是杭州吴山上的地标建筑,恢宏的气势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媲美,被称为江南四大名楼。前段时间检修了后重新开门迎客,好似阔别已久的老朋友,来登高览胜的游人反而更多了。坐里面的电梯可直达四楼。在阁楼顶上举目远望,西子湖波平如镜,轻舟荡漾,湖心小岛历历在目。杭城高楼栉比鳞次,参差十万人家。薄霭缭绕的湖山一镜尽收。 游人来此登高揽胜,少不了欣赏阁两旁的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据说是明代徐渭所作的。绕着阁顶四周二圈,对照高处风景仔细品味,感觉赏景的格局豁然开朗。 从四楼下到三楼,可仰看“湖山信美”这块匾额,这是由顾毓琇老先生所写的,这与刚才登楼前所游的有美堂互相呼应。既写出了吴山的瑰丽,更写出了西湖乃至杭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之美。这样的美感,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别有一番感慨。人生的风景何尝不是如此? 进入大寒以后,杭城的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人间烟火气最足的地方,要数通向太庙广场的中山南路和大马巷区域。鲜活的千年古道,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家家店铺早早已经开张迎客,附近的居民忙着采办年货,脸上洋溢着幸福宁静的笑容。比起御街展示馆里的民俗风情画,这里经过近千年的风雨轮回,依然生机勃发。 来到德寿宫外。这一面赭红色的宫墙,是爱美摄的游人一年四季乐此不疲的背景墙。朋友圈里,不知多少回看到人家出的片。冬阳可爱,欣喜可抒。腊月里的宫墙照自带节日的氛围。不独小姐姐们纷纷来打卡,连大妈们也来上镜。 行走在隆冬的杭城,丝毫也不觉得因萧索而乏味,因清寒而裏足。回想起古人的冬日若干雅事,觉得只要心中有光,眼中有兴,外面的世界就有几分清趣。当走过钱王祠的宫墙外时,分明闻到了缕缕淡雅的馨香,在草木烟色中早已忘却了内心的纷纷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