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古镇新场。冬日的小院里,满目柿红惹人醉,一场“中医生活家”冬季食疗课正热气腾腾地开讲,从各地赶来的人们体验着“有一种生活叫中医”的乐趣。 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新场古镇,是浦东规模最大、历史遗产最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目前作为上海古镇唯一代表正和江浙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新场千年的坚守,一半烟火一半诗意,如今在焕新蝶变中迎来新生。
这座大都市中的古镇,与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宋元时期,涌现出《山居要览》作者杨瑀、御医沈政、太医院吏目倪邦奇等中医界名人;创立于明万历年间(1575年)的奚长生药店,据《上海医药志》记载“是上海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民间中药店,自制的紫金锭在明代后期名播江南”;新场坦直地区出土的明代墓志铭,经考证是国内文物上最早记载“针拨白内障”的医案……而今,由新场镇政府和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共建的“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更续写着上海海派中医文化的新篇章。 两座古宅的焕新 穿过古镇地标“三世二品”牌坊,沿新场大街往南一二百米,是工农居委的办公点。就在其右侧有一座张氏宅第(张小乙宅),中西合璧,古朴典雅。这座建于民国初年,三开间三重檐歇山顶的古宅,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一度因失修而闲置。而与之毗邻的日照堂,也是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建于清咸丰年间,前临街后靠河,有砖墙仪门、马鞍水桥,具有古镇典型的“前店中宅、跨河后花园”建筑风格,曾因原住民搬离荒芜多年。 两座百年老宅如何活化利用,受益居民?海派中医与千年古镇的一次相遇,改变了老宅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2019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到新场古镇实地拍摄中医科普微电影《归来》。“离乡半生归故里,不忘济世救人心”,微电影中的场景深深打动了原住民。在当年举行的首映式上,大家向贾杨馆长提出请求:“能否把电影中的场景搬到现实中来,伲太需要家门口的中医服务了”。此后,贾杨馆长带着同事,一次次地来到新场,行走长街古巷,访问在地居民,最先“相中”了张氏宅第。 2021年,百年张宅完成保护性修缮。2022年11月,新场海派中医文化基地对外开放。两年间,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包括张氏宅第、日照堂两座老宅,另加一幢新式楼房,连片区域约1400平方米。功能上,以展示展览为主,延伸到生活中医各个方面,包括康养民宿、养生食堂、中医文创店、“生活中医家”工作室等。满墙的荣誉牌,在冬日暖阳映照下金光闪闪,有教育部授予的“中医典籍导引法实践基地”、上海市授予的“社会大美育课堂”“非遗学子行场馆”“双百项目场馆”以及浦东新区评定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示范创建基地”“外国人社会融合服务站”等。 一座申遗中的江南水乡古镇,携手中国文化瑰宝中医药文化,双金辉映,历久弥新。 一座文博馆的厚重 一眼望去,红砖门柱、红漆门窗的张氏宅第格外醒目。
走进由上海中医文献馆全新打造的“海派中医文博馆”,仿佛回到了清末民国那段中医岁月。这里的老物件囊括了中药炮制工具、计量工具、医疗器具和徽章证书,是当年药店经营、院校建制、名医往来的缩影。集线下展览、AI互动、全息VR投影、线上元宇宙等一体的文博馆,古今融合,系上海首创,充分体现了海派中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敢为人先、扬弃创新”的鲜明特色。
作为全国唯一独立建制的中医文献研究专门机构,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于1956年成立之初,就把分散在上海民间的名中医聚集起来作为馆员,组织编辑了一套系列丛书《中医专病专辑》。在文博馆的中医古籍阅读区,有一本《疟疾专辑》十分珍贵。据贾杨馆长介绍,这是当年出版的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记载了在《肘后备急方》中青蒿如何充分发挥药效方法,即用水浸后再绞汁给患者服用。受此启发,屠呦呦团队探索采用乙醚低温提取法,成功研制出了抗疟疾新药“青蒿素”。 拾级而上,二楼是“冠绝天下——中国近代童帽银饰精品展”,一件件精美的童帽银饰,讲述着中医五行与童帽银饰的奥秘。在中医文化中,银作为贵金属之一,自古便有“安五脏、定心神、除邪气”之说。童帽上的银饰,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蕴含了中医养生智慧。
目前,一场为期两个月的“中医与汉字文化艺术展”正在文博馆举行。作为序篇的“天・地・人”首展,精选了祖先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36个古汉字,并采用夏枯草、忍冬等中药材进行粘贴成形,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文字与中医文化的有机融合,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医之道。 一个小院的实践 与海派中医文博馆正对门的,是一个满庭芳菲的小院,小院四周围合的一片民居,系老宅日照堂所在地。如今,这片空间被赋予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先生对门”生活中医体验空间。“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意寓在清净的天地中,恬适安闲、自由自在。
当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里似乎有了魔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来自金砖国家的留学生,在小院呼吸着不一样的气息,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悄然发生;中医太极、针灸、导引等非遗传人,带着“绝活”上门,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素问心康”生活中医音乐读书会来此举办,在五音疗愈、经典诵读中,帮助人们回到心灵的庭院中。
而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这里做养生手锤、土布香囊,品尝“养生食堂”药食同源美食。刚刚启用的“园田居”民宿,提供全套养生体验,如中药成分的洗护用品、菊花养生枕头、中药泡脚包等。民宿主理人还会带着练习八段锦、睡眠导引等中医功法,提供抄经、养生课程等特色服务。 当源源不断的活力汇聚于此,沪上首个“生活中医市集”在去年中秋启幕。市集上,“医工结合”的AI诊脉十分亮眼,你只需伸出一个手指,夹上一个小小的诊脉仪,就可完成一次“中医体检”,相关数据分析在手机上可随时查阅。AI诊脉研发者、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行业研究员许帅表示,AI诊脉将血脉信息转化为中医十二经络和脏腑信息,实现中医诊疗数字化和可视化。市集还吸引了一批从事中医生活的芳疗师、茶疗师、药膳师、节气达人等前来,赢得了人气和口碑。
“在新场,向世界讲述中国中医药故事”,短短两年,基地已自制中医科普节目500多集,直播200多场,总播放量逾200万次,并开展了150多场线下活动。央视电视剧《毕业十年》、中医科普微电影《传人》、养生视频《二十四节气》等在此取景拍摄。 一根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当古老的中医遇上千年古镇,必将写下新的传奇。未来,基地将探索“古镇+文旅+中医”的国际医疗旅游新模式,赋予古镇文旅产业中医智慧和文化力量,并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生活中医的实践,让中医之道回归日常,与日俱新。 文字:甘草 供图:新场镇 资料:社会科学报 编辑:鲁琳 来源: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1月5日,由康桥镇镇属企业康迪文
在云南的斑斓画卷中,杨惠仙和她的社群小伙伴们以一柄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