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以来,模拟拆迁刚启动,新蒲街道新华社区30人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街巷挨家挨户上门访民忙得团团转。 按照市、区、街道统一指挥调度,新华社区忙着完成这桩涉及新蒲老街的拆迁安置工作。 期间,新蒲新区与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正式签约,共同实施新蒲集镇(老街)城市更新项目,以期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这代表着地处新区核心区域、历经百年沧桑、现已成为城市民生保障短板的新蒲老街,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新环境新生活,原住居民将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新蒲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海峰说。这意味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群众期待已久的新蒲新区最后的“旧城改造”迎来希望。 城市发展不是简单“建房子”,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完善功能,增强活力,特别在“聚集人气”上,在提高城市人口增量上,新蒲新区务求“破题”,务必下足功夫。 城市“造血”方式有多样。办教育、兴医疗,有了民生关怀便有了“人气”,这是新区不可或缺的优势。 今年秋季,遵义四中实验初中(新蒲中学)举行开学仪式。这是新蒲新区今年新建的8所学校之一,其余均已投用或即将投用。 这些年,新蒲新区围绕教育、医疗等公众最关心的话题,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教育资金80多亿元,截至上年共有学校174所,学位容量6万余个,尚不包括早些年投用入驻的遵义师院、遵义医科大、遵义职院、贵州航天职院等达十万师生之众的大学城。相继建成投用包括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遵义市中医院等在内的三级医疗机构4个、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188个。这在遵义不可多得。 “吸引人”还得“留住人”。新蒲新区把教育作为集聚人气的先手棋和当头炮,出台了新蒲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8条措施,对从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六所大学引进的免费师范生和特殊人才,可享受津贴补贴和人才保障住房,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人才更好地留在这座城市。截至目前,新蒲新区已引进公费师范生(研究生)近300名。 新蒲新区充分发挥新蒲经开区、遵义综合保税区和中国辣椒城等优势,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引进优质服务类企业,将产业实体作为城镇化引擎,夯实城市产业功能。 一座新城万象兴。历经十余年开发建设,遵义市城区东扩战略背景下的新蒲新区,在110平方公里的白纸上擘画教育医疗康养集聚区、金融产业集聚区、辣椒加工贸易集聚区、高新装备制造集聚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四区一带”新景。高楼林立、路网循环、绿荫成行、山水融合、文明沐浴,一座容纳100万人口的城市框架已然形成,摘下“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金奖”。 从新蒲城区出发,10分钟高速、15分钟高铁、20分钟机场,每天,北上南下的高铁呼啸而过,国内外通达的航班蓝天飞翔,横贯全镜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连同数不清的城市路网,把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与外面的世界联动起来,尽情抒写魅力新蒲的诗和远方。 都说新蒲宜居。沿着风景如画的白鹭湖公园红色步道,来自遵义老城区的市民张女士带着女儿、孙女高兴地游玩。每到周末,她们一家总喜爱来新蒲休闲打卡。 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仅在于基础设施,还在于多元化生活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 放眼遵义主城区,新蒲令人愉悦。白鹭湖公园、人民公园、湿地公园、樱花谷、漫花谷、红叶谷、农博园、十里荷塘等“城市绿肺”敞胸涤怀,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大剧院、奥体中心等场馆开放沐浴,开元名都、翰林山居等酒店同时可容纳几千人入住,会所、美食、影院等“群星荟萃”,静落其间。 新区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博览会和高峰论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在此聚集,俨然遵义的“城市会客厅”。仅体育赛事而言,今年上半年新蒲新区就举办了13场赛事,吸引线上及线下观众约300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26万人次。 今年以来,新蒲新区举办各类大型会议197场,共带来超过3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和26亿元的间接经济收入,极大集聚了人气,激发了消费活力。 这座新城不断刷新高度,在遵义市城镇化战略层面上,新蒲新区正着力打造“遵义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增长极”。 这个曾经的小镇,如今成为黔北遵义中心城区的三大主体板块之一。集聚常住人口达34万,尚不包括涌入的创业就业流动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27.6%跃升至2020年的64.9%。 “到2025年,新区将实现常住人口突破55万,城镇化率达到78%以上。”新蒲新区发展与改革局局长周利军表示。 新蒲人说,建新城,住新家,择新业,奔向新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通讯员 李佳旭 韩晓 供图 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 韦一茜 编审 王璐瑶 |
近日,由塘桥街道与上海康养集团联合打造的塘桥美好生活馆
快科技1月2日消息,今天一早,雷军在微博上晒出了他在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