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胡森铭 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火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315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1300万辆。 另一面,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行业洗牌不断加剧。过去的2024年,高合汽车消失,极越汽车深陷困境……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价格战”演变成“淘汰赛”。 竞争激烈之下,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何去何从?回顾2024年汽车呈现的发展格局,对2025年有哪些启示? 人头涌动的2024年广州车展现场。潮新闻记者 胡森铭 摄 高合、极越陆续倒下 2023年10月,威马汽车宣告破产。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倒下一员选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洗牌已经悄然进行。 2024年5月,定位高端个性的高合汽车同样迎来了倒闭的结局。高合成立之初,定位高端豪华个性品牌,产品直奔60万级别以上的市场,即便是2023年推出的HiPhi Y也来到了30万级别。作为对比,同样作为豪华品牌的宝马,i3官方指导价35万,2024年6月最低下降到17万。 比起高合,拥有更高起点的极越同样在2024年年底面临停摆的困境。在当前汽车必争之地的智能驾驶领域,极越拥有百度的智驾与AI技术加持,却未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认为,极越拥有比较高的起点,但在运营管理上无法匹配竞争激烈的市场,后起之秀小米汽车和鸿蒙智行,都有各自强有力的团队领导,这是他们快速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2025年,行业洗牌加剧 11月14日,在广州车展前夕,2024年中国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达1000万辆的国家。 虽然总量众多,但国内汽车品牌存在品牌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的现象。在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看来,目前国内100多家车企是比较多的,欧美已经经历多轮洗牌,只剩下十家左右车企。接下来的2025年,竞争会更加激烈。预计2030年,会精简到20到30家车企。 纪雪洪也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大家看到了机会,谁都想来试一下。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规模扩大,过去的传统车企也需要新的品牌抢占新能源市场。虽然这是市场机遇带来了更多的品牌,但是这些品牌最终只会有少数留下来。” 在品牌精简的行动上,吉利集团作为国内汽车巨头,率先作出变革行动。2024年11月24日,吉利旗下两大汽车品牌极氪与领克完成合并,同时吉利旗下的众多品牌在车机操作系统,市场品牌定位等方面着手统一整合。 张翔也表示,中国市场有足够大的空间容纳各种不同定位和特点的汽车品牌,但并不会是现在这么多的数量。价格战,正在筛选资金不足、规模较小以及面对市场迭代无法拿出足够创新技术的汽车品牌。 智能驾驶成为技术关键 虽然不时传出汽车品牌消失和陷入困境的消息,但不影响汽车行业依旧是社会关注度最火热的领域之一。展望2025年,两位专家均不约而同地向潮新闻记者给出了相似的看法——智能驾驶将会是值得关注的爆火点。 电动化架构背景下,智能驾驶的优势将会带来比曾经传统燃油汽车更舒适的出行体验,而这也得到了各地方的支持和认同。 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通过,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为L3级(一种有人监控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制度规范,包括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与此同时,《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也将自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驾驶技术背景下,中国新能源在全球市场上有着很强的产品竞争力。借助电动化和智能化,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同样是中国汽车行业重要的增长点。 “2025年依旧会面临价格战和激烈竞争,中国汽车产业庞大的产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加持下,出海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扩大车企生存空间的不二法宝。”张翔说。 纪雪洪建议,中国车企除了发挥自身电动化、智能化优势的同时,需要探索一套合适的出海落地方案。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围堵提示我们,借鉴过去的世界各大汽车品牌全球化的经验,出海时需要合理选择目标市场、优化出口模式(CKD 方式或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与渠道拓展业务,实现海外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
长江商报记者 黄聪 小鹏汽车在路上跑的车销量不及预期,
快科技1月11日消息,对于司机这个岗位来说,以后可能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