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讯(记者 郭佳欣)从无人机自主制造到飞控工程师认定,从无人机试飞场到多功能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基地……4月16日,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19家中央、省级、市级媒体,深入西咸新区实地采访,了解这场关于天空的产业革命。 从“教师”到“创业者” 秦创原孵出“金翅膀” 在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内,油动无人机、纵列式无人机、共轴无人机……大大小小的数十款无人机令人大开眼界。“像这台GZ500共轴双桨无人机,采用共轴反桨旋翼结构,在载重200kg的同时,续航可达一小时。”公司总经理计敏涛说,该无人机在物资投放、运输、能源探测等方面表现出色,能为紧急救援、军事行动和能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数款无人机 计敏涛介绍,西安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无人机技术研发创新、中大型工业无人机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飞控系统适用于直升机、多旋翼、固定翼等飞行平台。 回望企业研发负责人刘战国的创业故事,也是西咸新区低空经济发展的生动映照。2018年,这位西安理工大学的教师毅然放弃稳定的教职,带着团队研发的飞控系统技术下海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缺乏资金和产业链支持曾让企业举步维艰。 "那时候一个小零件要等半个月,成本根本压不下来。"生产经理田卫国回忆。转机出现在2021年,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正式落地,一系列涉及“两链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育、创新人才汇聚的优惠政策扑面而来,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也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生产制造加工中心,80%的零部件实现自主生产,年产值从最初的亏损跃升至5000万元,业务也拓展到青少年无人机课堂、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等领域。 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内进行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无人机执照培训 蓝悦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西咸新区精心培育的低空经济生态圈。在这里,《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人才”低空经济产业自主认定试点实施方案》的发布,助力企业自主选择人才;84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18个应用场景让技术快速落地转化……低空经济,在西咸新区蓄势“腾飞”。 从“单打独斗”到“链式突围” 西咸新区低空经济按下“起飞键” 昆明池畔,一台盘旋在空中的无人机在专业飞手的操控下,稳稳降落在天驿方舱中——这是国内首个5G网联版无人机自动方舱,支持多种机型无人机的户外恒温停放、自动充电起飞等。而这台设备所处的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上,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上演。 负责人向媒体记者介绍天驿方舱 2月28日,省内首家民用无人机试飞基地——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正式揭牌,并迅速成为西安乃至陕西低空领域焦点。该基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昆明池景区西侧,场地面积101亩,获批空域使用面积约78.5平方公里。 “基地集研发试制、检测验证、试验飞行、适航服务、飞手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不仅为无人机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配套支撑,还搭建起科教融合的互动桥梁,促进了产业生态的培育与创新。”基地负责人魏晓兵介绍,随着一批产业项目集中落地,项目总金额已达27亿元,已累计试飞企业15家、试飞时间约108小时、试飞里程约248公里。 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 让技术找到市场,让企业找到伙伴。目前,基地一期1284平方米办公空间已吸引9家企业正式进驻,涵盖了无人机生产、研发、培训、巡检及监测等多个领域。此外,基地也与延安新区、宝鸡蟠龙高新区达成合作意向,推动低空经济生态向全省辐射。 如今,这里每平方公里空域日均起降无人机超过50架次,一条涵盖研发、制造、应用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已然成型。计划在2024年6月前打造不少于10个低空创新应用场景,并在3年内形成西咸低空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预计超50亿元。 从实验室的图纸到高空中的“钢铁雄鹰”,从追着风口跑、到成为造风的人,西咸新区低空经济的生动实践印证着,当科技创新遇见产业生态,低空经济的翅膀就能托起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
4月15日,成都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召开,围绕推动高水平对
一季度,西咸新区以项目带动为引领,紧盯建设进度、做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