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守正创新 赓续薪火——湖南溆浦非遗从历史走向未来

新资讯 2022-9-24 19:03 红网 26 0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石磊 通讯员 陈小勇 彭丽丽 溆浦报道


传承非遗文化,触摸城市记忆。


近日,湖南省溆浦县大型原创辰河戏《孙学辰》乡镇巡演首场演出走进深子湖镇。感人的故事、精湛的表演,让台下乡亲们流下感动的泪水,并不时报以阵阵掌声。


曾经参与深子湖水库修建、现已是该镇深子湖村支部书记的毛家展是含着泪水看完整个演出的,演员们用高超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完美地演绎了七十年代原县委书记孙学辰带领溆浦人民修建水库的生动故事,非常有感染力。


辰河目连戏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迎二十大、唱响新时代,该县精心编排了大型辰河戏《孙学辰》,627日在溆浦县剧院成功首演后,应广大群众强烈要求,又加演5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大型原创辰河戏《孙学辰》乡镇巡演。


古今辉映 溆浦擦亮非遗文化名片


可以说,目连戏很好地诠释了修建水库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而《孙学辰》剧目也让目连戏品牌效应不断放大,相得益彰,完美结合。看过的观众给出这样的评价。在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该县决定组织开展《孙学辰》乡镇巡演,计划用2个月时间演出50场次,把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非遗文化是溆浦之所系,之所依。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说,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遗产,不仅能留住历史根脉,更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


该县非遗资源丰富,从耳目一新的花瑶挑花,到拍手叫绝的辰河目连戏,从婀娜多姿的蚕灯舞,到古老神秘的傩戏……可谓种类繁多,精彩纷呈。目前,全县公布非遗名录共4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2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3项,市级27项,县级14项。


非遗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要接地气,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体验到非遗的美。去年,新一届溆浦县委班子上任以来,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通过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文化价值转化等工程,推动非遗走进乡镇村寨,走近老百姓日常生活,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持续加大人财物投入。比如,为做好辰河目连戏的保护传承,该县投入真金白银,启动抢救性保护工作。辰河目连戏曾一度举步维艰,能上台唱戏的年纪最小也高达53岁,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辰河目连戏代表性传承人周建斌说。


为此,该县成立了溆浦县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安排非遗专项资金,在县职业中专开设辰河目连戏非遗班,定向培养了29“00传承学员。如今他们已成为辰河戏曲保护传承事业的生力军,担起了主角,挑起了大梁。周建斌很是欣慰。



花瑶挑花。


守正创新 非遗里融入城市精气神


文艺精品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浓缩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截至目前,溆浦县通过送戏下乡,辰河目连戏已累计演出650多场次,惠及农民观众达24万人次。2022年,溆浦辰河目连戏传承保护中心被中央宣传部评为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基层国有文艺院团。


不断健全传承人制度建设。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人,市级30人,县级98人。都已建立传承人个人档案,签订保护传承协议,每年年底实行考核制度。


传承人个个技艺超凡,能力突出。国家级非遗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寨妹,在成都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传承新生代艺人竞技活动,就一举夺得全国新生代手艺之星


建立非遗展示厅和传习所。在溆浦县文化馆设非遗展示厅,全面展出全县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展出各项目的实物100多件。在非遗项目地区建传习所,目前已建国家级项目《花瑶挑花》传习所4个,建立省级非遗项目《溆浦傩戏》传习所3个。同时,还成立非遗保护协会2个,建立非遗项目产业化生产基地4个。


这些展厅、传习所、保护中心、生产基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文化景点,非遗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也在不断扩大。溆浦县文旅局局长金中平介绍。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承保护活动。每年以春节、腊八节、双端午节、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大力组织开展腊八节民俗展演”“端午龙舟赛表演”“文化遗产摄影大赛”“龙潭灯艺节等活动,并逐步打造成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同时,组织花瑶挑花传承人前往韩国、西班牙、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展演,辰河目连戏到台湾、广州、深圳等地展演,均受到好评。



龙灯表演。


文化惠民 溆浦非遗文化魅力无限


文化遗产要健康长寿,创新是关键。溆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周说,溆浦不仅注重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更注重让非遗文化走向市场,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盘活梨园茶楼,让传统文化走向市场。2018年,重新修缮废弃茶楼,恢复了可容纳120名观众的小剧场梨园茶楼。茶楼每天唱戏时间达三个小时以上,实行自主经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茶楼天天有戏看已成为溆浦一张文化名片。


非遗进景区,让文化与山水激情碰撞。该县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围绕吃特色美食、赏非遗民俗、寻传统文化,打造了雪峰山雁鹅界非遗集市等众多旅游+非遗景点,带动全县近50个非遗项目、近万名非遗传承人参与进来,有力拉动了文旅消费,助力行业复苏发展。


溆浦县委书记郑湘表示,将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发展力度,既让人民群众体验文化遗产之美,也着力养育培根铸魂的文化自信,确保非遗文化形成良好传播体系并焕发新时代光彩。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知识分享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中文新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