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指导,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承办的“江苏十三宝”系列活动,正处于如火如荼的“荐宝”阶段。代表江苏十三座城市的十三件宝贝是什么呢?接下来,读者网友投票与专家评比将给我们答案。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馆藏文物的数量近4万件。以古代书画、历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现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业文物为主要特色,尤以书画藏品在博物馆界较为出名。要了解无锡3000年历史不容错过,一起去看倪瓒手迹《苔痕树影图》等“镇馆之宝”。 元倪瓒纸本墨笔苔痕树影图轴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倪瓒目前存世的作品数量极少,江苏省内的博物馆中,仅南京博物院和无锡博物院各收藏有1件。无锡博物院所藏《苔痕树影图》为一级文物,纸本墨笔,纵90.5厘米,横33.2厘米。整个画面笔墨超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壬子为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倪瓒时年七十二,距其去世仅两年,故本作是倪瓒极晚年的作品,题诗尾联亦颇能反映他晚年虽仍在孤苦飘零,却依旧不改狷介绝俗的本色。画之右上有明人沈应所题七绝和云泉子所题五绝各一首。图中所钤鉴藏印有“晴云书屋珍藏”、“琴书堂”、“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等白文印;“公”、“信公珍赏”、“真赏”等朱文印。 此图在上世纪60年代由扬州文物商店收购于民间,此后深藏库内无人问津,直至1986年被“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鉴定为真迹。无锡曾以倪瓒家乡没有“倪画”为憾事,此前苦觅未果,在获知扬州文物商店有倪瓒真迹后,便想收藏这件珍品。当时无锡市政府高度重视,无锡市文化局反复和扬州文物商店沟通,出于兄弟城市之间的友谊考虑,双方认为倪云林的画还是珍藏在无锡较好。1987年5月,《苔痕树影图》在历经波折之后终于荣归故里,入藏无锡市博物馆(今无锡博物院),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元春水玉带扣 元春水玉带扣,由钩和环两部分组成,钩长7.4厘米,宽2厘米,高2.4厘米,环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春水玉带扣1960年出土于无锡嶂山尧歌里元代钱裕墓,白玉质,玉质温润,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环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雕刻“春水”图案。 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时,以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这件玉器一反常见的春水玉以海东青啄天鹅的表现手法,而是刻画了海东青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抓住了双方最佳的情态瞬间,形神兼备,极富艺术感染力。 仔细观察在这件“春水”玉环,便可发现在天鹅口部右下的莲花茎上以及海东青近环边缘均有“V”形穿孔,当时用于缝缀丝、绦带之用,所以这类玉环也有人称之为绦环。元春水玉扣,设计之巧妙,雕刻之精细,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它的钩、环相扣形制是目前所见全国唯一的一套出土标准器,也是鉴定同类玉器的重要参考。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泥塑蟠桃会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泥塑蟠桃会,高85厘米,通宽61厘米,纵深43厘米,国家二级文物。这件文物的来源颇为传奇。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院收藏。 此件泥塑以王母娘娘过生日开蟠桃会,邀群仙赴会庆贺为场景。整体像一座山,最上面是一个大红色的阁楼,阁楼的牌匾上写着“蟠桃会”三字。阁楼下方,24位神仙分四层站立,王母娘娘高高坐在最上层,南极仙翁和麻姑分站两侧。细细观看,每个神仙的表情与服饰都不一样,他们有的捧着仙桃,有的拿着荷花,个个表情生动,面带微笑,就像缩小的真人,站在山上,一副飘飘欲仙的模样。群仙祝寿的场景非常符合寿诞喜庆的气氛,也暗喻慈禧太后如王母娘娘般长生不老、永享富贵。 据史料记载,慈禧非常爱看戏,也懂戏,是个“日必观戏”的超级戏迷。而这件作品,就是按照传统戏曲《蟠桃会》制作的手捏戏文。其中的24位神仙,都是按照戏曲当中的人物扮相为原型,通过艺人高超的技艺所创作出来的泥人形象,有戏曲人物憨态可掬的笑容,也有戏曲表演中优雅飘逸的动作。各式各样的戏曲人物汇聚在一起,仿佛正上演着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这使得“蟠桃会”在众多豪华贺礼中脱颖而出,深得慈禧老佛爷欢心。 春秋吴王僚剑 春秋吴王僚剑,青铜质,长41厘米,宽2.7厘米,茎长9.5厘米。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无格无首,前锋尖锐,两刃近锋略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末。茎作梯形,前宽后窄,中部有一小孔。除茎与两刃外,剑身装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靠近茎的地方铸铭文12字。铭文是:“攻敔王者彶 自乍(作)元用剑”。此剑是无锡博物院于2008年12月征集所得,经专家鉴定为春秋晚期文物,吴镇烽先生将剑主“者彶”考证为吴王僚。吴王僚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五位吴王,是吴王寿梦庶子。史载王僚于公元前527年正月继位,第二年改元,至前515年四月被专诸刺杀,共在位十二年。 此剑为目前仅见的一柄王僚剑,其形制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另外一柄名剑——鱼肠剑:《史记·刺客列传》记载,吴公子光(即阖闾)“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史记》称为匕首,而后世均以鱼肠剑名之,剑能藏于鱼腹,大概率长度与王僚剑接近,不像更晚的剑那么长。王僚用剑而亡于剑,似乎冥冥中也有定数使然。 实习生 谭丁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
12月2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五
扬子晚报网12月13日讯(通讯员 崔书馨 黄绍琦 记者 薄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