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信仰、文化与历史,这些内容展现在书本中、表现在故事里、流传于歌曲中,而在对外传播的时候,更是浓缩于国旗、国歌、国徽等代表性元素中,展现着一个国家的风采。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的那段时间里,我们第一时间所要确立的就是我们的国旗、国歌与国徽,而所有参与这些内容的设计者们也都明白这三大元素的重要性,绞尽脑汁提供了多种方案。 就比如如今我们看到的五星红旗,你或许不曾知道,当时的国旗选拨赛中,其实胜出的并不是五星红旗,而是一个罕为人知的“三号作品”,而当时的五星红旗得票其实并不高,仅有15票。那为什么我们的领导者没有用票数更高的“三号”呢?看看当时大家给出的原因,你或许就能理解了。 01弃用的“三号作品” 国旗的诞生自然要从新中国的成立说起,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性代表物,国旗将作为一个代表符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各国人民,它是国家意识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党中央就已经意识到国旗的重要性,并开始征集方案——在1949年的7、8月份,党中央多次借助《人民日报》等平台对外发文,征求优秀的国旗设计方案。 到了1949年9月的时候,党中央就已经搜集到将近40个国旗设计。这些设计个个都寓意非凡,个个都有自己的亮点,一时间大家也都看花了眼,难以决定到底用哪一个。 好在当时有人提议,说既然我们的国家是让人民来当家做主,那不如国旗用哪个也来听听群众们的意见呢? 所以之后,在全国政协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提出了投票选取国旗的方式,而和国旗一起被选的,还有国徽、国歌、纪年法等内容。 当时的人们对于国歌这些其实都没有太大的争议,很快就敲定了下来,就只有国旗犯了难。 因为当时投票结束后,根据统计,最高的得票主是一个“复兴一号”系列里的“三号文件”,高达185票。 按理说,这是根据民意选出来的作品,没有意外的话就是它来当选了。可是之后经过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小组比对分析,却并不赞同用这个作品来当国旗。 原因在于这个国旗好看是好看,寓意也不错,可是在这个作品里旗帜的中央总有一条横线。按照设计师自己的说法,这条横线的存在是采用了经典的黄金比例,会让国旗看上去更好看,更有艺术感。 可是这毕竟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好好的一面旗子,突然中间被一道突兀的横线给分割开来,怎么看怎么欠妥,而且再考虑到台湾的局势,用这样一个涉及做国旗,实在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几经考量之后,大家还是放弃了这个作品。 02五星红旗的选用 既然得票数最高的“三号”被弃选了,那么是不是就应该轮到排在第二名的设计了呢? 其实不然。 之后排列的作品在专家组看来,也总是存在一些美中不足,要么是寓意太浅,要么是美感不够,要么就是有失偏颇,看来看去,好似总难找到一个满意的作品。 大家甚至开始考虑,要不要重新发布一些征集令,看看能不能征集到更好的作品呢,这个时候,五星红旗突然进入了专家组的视野。 当时五星红旗的设计得票偏低,仅有15票,与第一名的185票实在是相差悬殊。所以专家组在查看的时候一度没有看到这幅作品,还是无意中注意到的。但就是这一个无意之举,专家们竟然都觉得这个作品越看越适合。 红黄的颜色,五颗星星的设计……最后算下来,这面旗帜既有共产党的元素(星星的寓意),也有中华文化的元素(红黄的色彩运用以及士农工商的传统理念),还兼具了美感,整体看来美观大方,只要后面再进行一些微调,一定会更加好看。 最后,专家组们一致拍板——就是它了! 之后,确定下来的国旗被送交给了中央领导班子,毛主席更是表示了肯定,并在发言中对这面旗帜解释为——象征着革命人民的大团结。再次赋予了这面旗帜新的生命。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面旗帜的设计人员也不是一位专业的设计师,而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名字叫做曾联松。他平常喜欢画些画,也曾经为了画好作品找专门的大师学过一些技艺,不算太精,但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所以在看到报纸上发布的征集令之后,曾联松就想着不如自己也去试试,选得上那是骄傲,选不上,参与了国旗的设计征集也会让自己与有荣焉,感到值得。 却没想到就是这么试一试的功夫,他所创作的作品已然成为了一个国家的代表元素,今后更将在世界舞台上闪耀那一抹耀眼的红! 03总结 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每每看到五星红旗想必都是激动而骄傲的。因为自小我们就生长在红旗下,唱着红旗的歌,也听过不少红旗的故事,甚至一看到红旗我们就能直接讲述旗帜上的各种元素都代表着什么。 比如红旗为什么是红色,那是因为烈士的鲜血;为什么红旗上面的星星是五颗而不是四颗、六颗、其他颗?那是因为大的那颗代表着党,小的四颗分别对应着工(工人)、农(农民)、士(知识分子)、商(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星星的颜色是黄色,只因为那代表着光明…… 这些印象早已潜移默化中刻入了我们脑海,让我们每每看到那抹中国红就会想起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想起祖国的统一,想起人民意志的集结,从而满心鼓舞,奋勇向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12月27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五
扬子晚报网12月13日讯(通讯员 崔书馨 黄绍琦 记者 薄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