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谭琴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在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杭州打造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征程中,余杭如何扛起大区担当? 3月20日,余杭召开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 新中心渐成余杭代名词。2022年,余杭首提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包括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生态文明之都的新中心、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 余杭文化底蕴深厚,拥有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守着一座座“文化富矿”,余杭正创新性放大文化综合效应。 这不仅是文化传承本身的命题,更是产业发展、民生惠享、文明互鉴的命题。 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 让更多余杭文化IP走向世界 余杭的文化IP有很多,“良渚文化”是最亮眼的金名片。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加快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余杭需要持续打好“良渚牌”,让良渚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良渚文明让我感到震撼,我会把在这里看到的东西和家人、朋友分享。”瑞士西部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教育主管、音乐家泽维尔·布维耶首次来到余杭参与第二届“良渚论坛”时,这样表达了自己对良渚文明的印象。 余杭连续两年高水平办好世界级文化盛会“良渚论坛”,不仅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600余位嘉宾共享世界文明之光,在考古、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对话,还推动10余项国际务实合作成果落地,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意义深远。 接下来,余杭将继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启动谋划第三届“良渚论坛”,不断丰富论坛文化内涵、品牌价值;高水平服务保障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良渚专场活动等;常态化办好“杭州良渚日”、“良渚与世界”、良渚文化国际巡展,面向全球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径山茶宴 以良渚文化为核心,余杭积极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以廊道式助推良渚、运河、径山等文化资源形成“一廊多核”的文化生态链。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在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落成开馆,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国家版本馆构成文化地标集群,进一步提升余杭文化影响力。 未来,余杭将全力推进良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等首期“十大工程”早建成、早投用,招引更多重大文旅项目、国外权威文化机构、重大国际性文化活动等落地良渚,让五千年文脉萌发新枝。 再以径山IP为例,当地正深耕文化内核,立足“径山茶宴”人类非遗金名片,以年轻态的表达解锁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全域旅游目的地。 余杭正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群落,扛起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的大区担当。 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 让“AI+”链接产业与生活 科技创新和良渚文化是余杭两张最亮的金名片。厚重的文化积淀与蓬勃的创新活力在这里交融,余杭区正通过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赋能,寻求新的发展动能。 2024年,余杭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地区生产总值3355.67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918.2亿元。无论是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还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余杭占杭州的比重均超过55%,以一区之力贡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 要持续巩固“文化+科技”领跑优势,余杭将继续发挥企业引领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视听、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位于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的“索以文化”,近年来一直探索的就是 AI 加持下的效率革命。企业将自主研发的 AIGC 智能生产软件渗透到动画生产工业化流程后,总体制作周期缩短了 60%,制作成本下降至行业平均水平的50%-60%左右,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 良渚博物院AR眼镜导览 直播电商行业的头部企业遥望科技,计划将直播电商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探索“直播+公益”“直播+共富”等新模式,助力传播乡土人情和乡村振兴的文化理念。 新科技也将为文旅产业带来新体验。文旅行业知名企业、诞生于余杭的飞猪旅行已经上线“AI行程助手”,帮助用户规划行程、推荐玩法和挑选产品。 余杭还将在文博场馆等试点“AR 眼镜+文旅”科技研学项目,营造全新沉浸式文旅体验;在径山试点“机器智能+景区”“机器智能+赛事”服务,打造全龄无障碍的景区漫游新模式。 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成为推动余杭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的硬核支撑。 玉湖 让“诗和远方”来到家门口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不管是打造更丰富多彩的文化IP,还是通过科技手段让文旅产品有更新鲜的玩法,都是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食粮。 2024年,余杭开展“美丽洲”“相约”等惠民演出520余场,惠及群众42万人次,入选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 以文惠民,余杭正打造公共文化供给新格局。 一边加快打造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余杭国际体育中心、余杭城市服务综合体等文化地标“恢弘巨舰”,一边扩大“家门口的文化馆”、公共阅读空间等基层文化场馆规模,构建起群众身边的品质文化生活圈,在城市书房、余阅空间等植入复合式消费场景,培育城市“最美”文化空间。 同时,深化乡村博物馆建设的余杭模式,打造瓶窑、百丈两大乡村博物馆“群落”,推动乡村博物馆与旅游、研学、设计等产业多方面融合发展。 瓶窑镇樱花园 在文化业态上,更多“新演艺”“新产品”“新爆款”将来到市民游客身边。 未来,在余杭乡村,你可能会看到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主理的新型文化空间,更多“文化大咖”“艺术名家”设立的工作室,培育更多彩的文化IP、更多维的艺术展陈矩阵。 在玉湖、玉鸟集、径山村等人气地标,你可能看到更多创新推出的实景舞台剧、街头快闪、村歌大赛等沉浸式演艺产品。 每个周末,余杭都将推出多场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引爆“周末经济”,以“良渚寻玉记”等四条精品游线为核心,策划贯穿全年的系列活动,邀你共赴“余杭之约”。 爱好户外的市民,也将在余杭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 依托西险大塘全线骑行道、慢跑道、慢步道等,完善沿线设备租赁、休闲驿站、文旅体验点配套设施; 打造连接良渚文化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纵览五千年”精品马拉松线路,培育村跑、村骑、村网、村橄等爆款产品,探索多样化低空旅游产品。 喜欢传统文化的群众,能看到更“时尚化”“生活化”“体验化”的非遗项目。余杭计划加速培育首演经济,强化“大视听+”赋能传统越剧、杭摊等文艺精品创作。 把更多“诗和远方”带到市民的家门口,触手可及,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将为加快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新中心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
3月14日,贵阳市修文县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学习小组开展2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宇浩 3月13日,在杭州临安的吴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