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凌润 于泊升 于悦 夏侯凤超 “保护为主、因街施策、因房施策,系统梳理泉水泉道、老街古巷、建筑院落、历史文化、业态布局等肌理线……”在政协第十五届济南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李建军带来了《以古城更新提升为契机,擦亮济南历史文化名城大品牌》的提案,为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献策。 济南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泉水文脉、历史建筑、古街老巷、名人名士、红色经典俯拾皆是,是历史最悠久、特色最鲜明的省会城市之一。 “但是,在以往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对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对文化遗产的敬畏,出现切断文化脉络的现象。”李建军说,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仍需加强保护。 “在2009年前后,因城市更新,经八路的老别墅、普利街的凤凰公馆先后迁建到山建大,活化利用为教学场景和主题博物馆,前者创造了国内整栋老建筑搬迁保护的最远记录,后者是省内首个编号异地重建的历史建筑。”李建军说,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百年影院小广寒,当时仅为区级登记文物建筑,且濒临坍塌,2009年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修缮后打造为国内首家民办电影博物馆,成为文物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济南市提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树立‘老街古巷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护发展泉城文化脉络。”李建军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把城市更新作为一个“有机生态系统”,以古城更新提升为契机,统筹完善总体规划、技术总控导则、产业项目规划,避免出现拆真古迹、建假古董。 同时,李建军建议借鉴苏州平江古城、广州西关大屋等地的经验做法,保护为主、因街施策、因房施策,系统梳理泉水泉道、老街古巷、建筑院落、历史文化、业态布局等肌理线,先行实施改造提升的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与泉水申遗结合,与古城大片区结合,与老商埠、上新街、千佛山、华山等片区结合,串珠成链、一体保护;制定文物建筑认养措施,推动老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抢抓机遇,将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资源打造成城市的‘金名片’、市民群众的‘摇钱树’。”李建军建议,济南古城打造成为彰显泉水古街之韵、富含城市烟火之气的“最济南·新场景”;商埠区打造为传承儒商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潮济南·新场景”;上新街片区打造为名士汇集、崇德尚艺的“人文济南·新场景”;华山片区打造为鹊华秋色、湿地绿廊的“山水济南·新场景”;千佛山片区打造为历山盛景、文博展览的“泉城客厅·新场景”。 “优化交通路线,凸显文旅标识,丰富泉水观赏游、商埠建筑游、红色经典游、美食品鉴游、时尚购物游等‘漫游济南’文旅商研线路。”李建军建议,济南市培育一批展现齐鲁文化魅力和泉城济南特色的文化驻点、品质民宿、文化餐饮、中式酒馆等实体产业,让“读好书、看展览、买文创、品美食”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积极打造“中国研学第一城”。 |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