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宽街窄巷、直达邕江边的“水门”亲水步道;历史久远的黄旭初故居、邕宁电报局……独特的建筑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邕城风貌,岁月的烙印彰显着南宁的文脉与底蕴。 近日,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就唐卯英等28名政协委员在南宁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致广大而尽精微建设首府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浓厚“烟火气”的建议》的提案进行答复。市住建局提出,为存续南宁老城区场所记忆,推进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加快推进中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延续和彰显城市文脉,留住城市独特浓厚的“烟火气”。 存续老城记忆 拟将“水门”重新开向民生广场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一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地方,莫过于一条砖瓦间的老街小巷里。 为存续南宁老城区场所记忆,南宁市住建局推进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结合“老南宁三街两巷”、传承文化、挖掘历史,对“三街两巷”历史街区进行扩充延伸。 “落雨大,水浸街……”这是流传于南宁旧日的歌谣,也是南宁水街旧日的写照。说起南宁的“水街”,“老南宁”们眼前就立即浮现出飘香的生榨米粉、粽子、鸳鸯糊等传统美食,与此同时,作为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水街也见证了南宁从开埠至今的历史,并留下了骑楼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空间为连续的骑楼界面,呈现出开放性、低密度、尺度宜人的空间形态,将打造成为岭南典型檐廊下的都市空间。街区空间丰富,有宽街、有窄巷的结合,与水岸边联通,形成错落的场地与平台。 过去的江边重重叠叠的屋檐和二楼清晰可见的“水门”,现如今防洪堤的建设虽然使城市不再轻易遭受洪水的侵害,但却隔断了市民的亲水路径,为此,拟将“水门”重新开向民生广场,打造由“三街两巷”仓西门至民生广场的视觉通廊,让市民更便捷地到达民生广场,重新让市民走向亲水,走向邕江。 挖掘特色资源 中山路更新改造形成体验核心点 华灯璀璨,流光溢彩,要说夜晚的南宁,哪里最热闹最具“烟火气”,不得不提中山路。中山路美食街街道两旁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各色美食有序排开,令人垂涎欲滴。 为加快推进中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延续和彰显城市文脉,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历史街区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南宁市文旅融合发展。 在城市建筑方面,通过中山路“留、改、拆”设计方案,拟修缮修复建筑状况较好,有价值有特殊意义的建筑,使其成为街区历史的见证,保留现有的建筑墙体,通过外加构建的方式实现结构加固,实现新与旧的对比效果。对有鲜明时代特征,可结合使用需要,以修复为主并作局部改造,让新与旧形成有趣对比;对于立面破坏严重,风格迥异的建筑进行细致清理,并重新改造其立面,使得建筑整体融入历史街区。 以保护更新为策略 满足历史文化传承 如果说碧空如洗、山青水美,绿树掩映是对南宁白天的概括,那么,南宁邕江两岸的夜就可以用流光溢彩、霓虹灯闪烁来形容。 为优化一江两岸景观,提升邕江及两岸的景观吸引力。以邕江及两岸现有的生态景观环境为基底,局部绿化美化邕江景观,丰富两岸红色资源、历史人文和网红小品景观,采用现代灯光及投影技术,利用江面、桥梁及岸线构筑物打造多个具有文化气息、动感、主题鲜明的夜景灯光表演秀,在沿岸多处打造具有宣传功能的户外展示媒体,并通过特色的主题节庆活动策划,与水陆景观、灯光联动,在邕江上空进行无人机艺术表演,打造动感十足的邕江水陆空景观。 在现有城市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游船上落点、滨水绿地和现状各类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城市片区发展特点,自西向东,打造“西城时光、古城故事、都市记忆”三大品牌。围绕三大品牌,通过环境氛围营造、景观小品设计、特色活动组织、主题项目开发建设等方式,构建鲜明的文化体系,打造邕城“不一样的烟火气”。 文物建筑是历史的时代特征和城市记忆的重要元素,因此,市住建局提出要为历史街区留下重要的回忆,使历史文化街区有故事可说。中山路和水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市住建局以保护、更新为策略,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保留和保护,满足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中山路内的黄旭初故居、邕宁电报局,既有南宁传统民居特色,又具有中西结构风格,增加其文化展示功能,成为南宁老字号展示中心,并为其规划非遗体验+文创功能,通过文创商店、老字号商铺的业态引入,将非遗赋予物质载体,传播传统特色带来的趣味性。 |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