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浪潮正重构商业逻辑与社会伦理的边界。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几乎每一个科技论坛都会谈到DeepSeek、Chat GPT、Manus等各种各样的大模型。这其中有夸赞、爱不释手,也有隐忧、忧心忡忡。 在现场,第一财经记者和产业端、资本端、学术端等多行业的参与者交谈得知,当AI从颠覆者变为生产力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AI并不是一座需要翻过的大山,而是一片汪洋,人们可以在这片海洋中游往不同的方向。 AI应用每个月都会有新的第一名 在和几位参会企业家的聊天过程中,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企业对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大模型,拥有同样高涨的热情。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很多中小企业都在“神农尝百草”式地尝试不同的大模型,“因为目前使用各种模态大模型的成本不是很高,可能每周就几十美元”。 更多企业愿意将不同AI引入到不同业务里,因为他们意识到,旧地图找不到新的世界。 在“在AI应用中塑造核心竞争力”主题论坛开始前,AI教育公司奕兆科技有限公司CEO林新瀚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在我们公司,美术部应该是最先应用AI的部门,现在HR、编程等多个部门也都在使用AI。他告诉记者,HR们会把所有简历投喂给AI模型,再把岗位所需要的十个特质输进去,系统会自动评估出前三名。 相比大公司庞大且复杂的组织架构,林新瀚认为,中小企业在探索AI与业务的实际应用中更有优势。“大厂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差异可能比较大,在引入AI应用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导致资源重复,协调不足的情况。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太会出现这种‘船大难掉头’的状况。” 在林新瀚的公司里,他鼓励每个员工尝试不同的AI应用,并且每个月都建立了评估机制,来测评AI对业务的实际提升效率。以美术和程序部门为例,美术部门侧重于利用 AI 进行创意生成和图像优化,“美术团队可能更需要借助AI来快速生成原画草图,给设计作品添加特效。”程序部门则更关注AI在代码编写、算法优化和自动化测试方面的能力,“常用的可能是用AI辅助代码审查,检测潜在的代码漏洞”。 “在应用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每个月我们都会评选出新的第一名AI应用,而第一名常常会变动。” 人应该负起对人工智能的责任 AI一路狂飙,是否会有失控的那一天?在“促进经济复苏:科技企业的机会与挑战”主题分论坛后,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对于某家媒体提出的这一问题,中山大学二级教授、鹏城实验室具身智能研究所所长林倞拒绝了回答。 AI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并非是“房间里的大象”。在这次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中,有多个论坛都讨论到了这一议题。林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AI话题备受关注,公众对 AI 既充满期待又存在担忧。“实际上在AI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很难精准地预测AI是否会失控以及失控的具体情况。”林倞说,在AI发展早期,行业的共识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领域,全球有90%的共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注重隐私、版权、透明度、解决偏见等方面,大多数国家都能达成共识。 他提到,DeepSeek的开源,也能够为AI安全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尽管全球各国的语言不同,但随着大模型的开源进程,全球AI安全底座有望找到新的合作局面。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也在论坛中提到,从2023年到现在,通义千问大模型基本上每个月会开源一次,“我们能够看到,在不同的社区里,每一次的开源都促进了全世界开发者的交流”。 曾毅说,有责任地发展人工智能,意味着人类开发者和部署者需要承担责任。“飞机、高铁都能无人驾驶,但驾驶员仍在岗位。”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但人类始终应该做自己和AI的守护者。 在分论坛后,曾毅向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人工智能最近会用来给小学生判作文。”在这个应用里,人工智能被当成老师的角色,来给学生的作文判分。“我看到我女儿的作文里写了‘我和我的朋友自由地奔跑、愉快地奔跑’,但人工智能在打分的时候却说这篇作文里,作者没有自我体验。” “怎么会没有自我体验呢?这是人工智能没有看懂。”曾毅说。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决策,仍然会有不成熟的地方。“尽管后来老师对我女儿说这个人工智能不够好,不用去管,但我想对我女儿来说可能仍然是一次伤害。”曾毅说,人工智能或许可以用来辅助,但人应该是进行决策的那个角色。“人类应该负起对人工智能的责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 作为过去一年的科技热点,人形机器人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中也被频频提起。不过,第一财经记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采访了多位产业人士了解到,人形机器人的火是否是“虚火”,今年的资本泡沫,又是否会破灭,仍然是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相比起旁观者的火热期待,已在局中的人,显然清醒许多。 刚刚宣布成立机器人LAB的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论坛中表示,希望大众对人形机器人“不要抱太高的期望”,因为实际落地还需要很长时间。一位机器人企业的联合创始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人形机器人的资本泡沫也许在2-3年之后会消退。“但现在找上我们的投资人还是和去年差不多。” 泡沫破裂带来的危机似乎还不在眼前。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马光远在论坛中建议,对于新的科技赛道,资本和产业应该要有投入的勇气。“只要这个产业仍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那么资本和市场哪怕再加一把火,也不过分。” 当目光转向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新技术带来的不平等依旧存在。在女性圆桌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桑爱玲分享了一组数据:在一些低收入国家,90%的青少年女孩没有办法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利好。“她们无法接触到互联互通的技术,没有办法通过上网课等方式接触到更多信息。” 她在论坛中呼吁:“我们需要给更多的女孩赋权,让她们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我们需要打造一个包容性的数字平台,来弥合女性以及全人类之中存在的数字鸿沟。” 技术的分配和触达,将实实在在地影响所有群体的生活。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机器人企业魔法原子发布了“光引001”项目,在该项目中,基于四足机器人的多模态交互能力,魔法原子将研发帮助视障人士便利出行、提供生活服务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在视频里,当机器狗识别到前方的木桩之后,发出了语音提醒:“前方障碍,向右绕行,请跟我来。” “科技的好坏与否,取决于它是否让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好。”马光远说。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
可以随心更换主题的“百变客厅”,汇集家居、能源、出行的
人工智能正以磅礴之势催生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特别是以D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