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这样一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新资讯 2021-10-3 12:32 文汇客户端 30 0


三尺讲台上,他们对人才培养全情投入,教学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学生的事情总被放在第一位;实验室里,作为我国土木工程钢结构领域的排头兵,他们致力打破国外同类技术的垄断,牢记国家使命开展创新研究。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一位著名钢结构抗震抗火专家——李国强教授,其团队2018年初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倾情育人、科研创新、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团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样样出色出彩。他们以钢之坚韧和家国深情,用心抒写着刚柔相济、爱国奋斗的精彩人生。


心系育人育才


倾情培养土木工程国之栋梁


同济大学土木大楼5楼,是多高层钢结构及钢结构抗火研究室。在那里,老师们的办公室总是亮灯到深夜,推开研究室的大门,常能看到学生与老师们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博士生张超曾在2014年荣获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最佳博士学位论文杰出研究奖,这也是中国(含港澳台地区)首获这一奖项。该论文还作为全球首篇土木工程领域的学位论文,获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最佳博士论文奖。他的导师正是李国强教授。如今已归国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的张超说:我也要像李老师当年用心培养指导我那样,来教育我的学生。


既教书,更要育人。这是团队老师们共同秉持的为师信念。


在一位位学子们的讲述中,一位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倾情育人育才的好老师的形象跃然眼前。


——大组会一般是在晚上7点半开始,有好几次,李国强教授背着大行李包,匆匆赶来组会现场。他是刚刚出差回上海,从机场直接打车赶来学校的。他总是把学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李国强教授总是告诫博士生,希望博士论文能够真正解决工程上棘手的难题,而工程问题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所以他要求我们做研究必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成果要有责任和担当。


——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孙飞飞教授几年前接受了左眼眼部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期间,他仍时刻惦记着我们学生的课题进展,安排同学轮流到他家里讨论问题,把家变成了办公室。



身为我国土木工程钢结构领域的排头兵,团队始终怀着为国培育专业栋梁之才的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团队中的教授、副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担任班主任、本科生指导教师,并坚持每年带教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这学期,李国强就承担着2门本科生课、2门研究生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团队深耕课程建设。团队在国内率先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地震工程学,并新开设了学科前沿课程结构抗火设计结构抗爆设计,作为本科生的选修课。近年来,团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更加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中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激发学子的专业使命感和科技攻坚的斗志。


团队交出一份骄人的教学教研成绩单: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主授的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建筑结构抗震课,分别获评 2006年、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主授的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课,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编的《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牢记国家使命


面向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开展创新研究


平时能起承载作用,地震发生时能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这是团队出品的双功能的钢支撑、钢板墙和钢连梁。团队领衔完成的这些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关键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成果,被授予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说起项目研发的初衷,李国强说:我们要打破国外同类技术在我国的垄断,力争相关性能指标比国外更优。


团队经过自主再创新,如今相关技术被我国9部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采纳,已应用于包括天津117大厦、国家会展中心在内的国内外500多项重要新建和改造加固工程,使我国金属消能减震产品占建筑减震市场的比例从20087.5%增长至2015 75.15%,多项技术性能指标创世界第一。


科教报国、强国,让科技创新始终服务于国家重大建设需求。这是团队一直恪守的信念。



在钢框架中,添加一个混凝土核心筒,相较纯钢体系,它可减少用钢量,节省建设成本,更为经济。这种抗震结构体系如今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然而,20多年前,国际上并不认可这一结构用于地震区高层建筑,认为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不能协同抗震。团队针对该结构体系的抗震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增强了混凝土核心筒的延展性,解决了钢框架与混凝土核心筒的连接设计问题,实现了两者的协同抗震。此后,团队还编制了相关规范,在上海完成了国内外第一个示范工程。如今,这种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已被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并用于国外地震区。


随着钢结构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火灾下的安全问题日显重要。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李国强就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钢结构防火研究。他不仅创建了我国钢结构抗火安全评估理论与防火设计方法,在国内外率先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问题,还主持编制了多部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解决了传统钢结构设计方法不考虑实际火灾升温、结构受力水平、构件截面特性影响的重大不足等,引领我国结构防火技术的创新发展。


一系列自主研发的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源于团队30余年的潜心研究和学术积淀,更源于自觉服务国家重大建设需求的使命担当。团队长期专注于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和结构抗爆方向的研究,执著坚守、矢志创新,不断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


坚持言传身教


带出了一支富有情怀和战斗力的优秀团队


团队不少年轻教师回忆,李国强出差在飞机上的几小时,都是用于给学生看论文。为此,他还几次把眼镜忘在了飞机上。更令大家感佩不已的是3年前的一幕。


20188月,李国强在医院接受一个头颈部手术。手术第二天,头部扎着纱布的李老师就坐在病床边,一边打着吊针,一边拿着红笔给学生修改论文。出院后的第二天,他的身影就出现在了研究室的讨论会上。



李国强乐于提携后学,特别重视团队里年轻教师的成长进步。每次团队教师例会,就好比是李老师专家坐诊。大家共话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难点、痛点,李国强指方向、给思路,对症开出一剂剂处方。去年,为进一步激发师生科研交流探讨的积极性,提升组会质量,在他的提议下,团队还特别设立了组会最佳汇报奖”“最佳提问奖”“最佳回答奖等奖项。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榜样是最有力的引领,在李国强的带领下,团队中孙飞飞、楼国彪、陈素文、蒋首超等年轻老师在钢结构研究领域各有建树。团队成员迄今已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或课题近50项,研究成果获授权美国专利2项、日本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65项,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科技奖一等奖12项、二等奖9项。


团队长期持续开展的扎实的重要科研工作,催生了一批前沿科研高质量创新成果。如今,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应用于数百项实际工程中,不仅直接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也为高端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团队及时将这些科研第一手的素材和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提升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入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年多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又结硕果。团队培养指导的研究生相继获得2018全国高校学生钢结构创新竞赛特等奖、2018全国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创新竞赛一等奖、2019年全国防灾减灾工程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项。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孙飞飞教授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他说:我们将继续以科创国家队的定位,主动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对学科基础前沿的探索以及科研攻关,为锻造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作者:吴金娇 黄艾娇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同济大学供图


来源:文汇报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知识分享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中文新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