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俞倩玮 章卉 “婚姻不是对抗孤独的武器,但可以是尊严的最后一站。”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说过这一句话。 它和最近热播剧《我的后半生》中的金句“前半生为别人活,后半生请为自己活一次”,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衔接。 据《杭州市2024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7.2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5.92%。放大到全国,则突破了3亿大关。 在这样的基数面前,处于单身状态的中老年人也不会是个小数目,中老年“相亲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衰老是一个必须经历的、缓慢下降的过程,也是一个少有人知却又十分漫长的人生阶段。 这个过程中失去另一半的苦楚,重新追求新爱情和婚姻的勇气,子女、房产、体检报告等各种现实考量,都让中老年人的婚恋变得比年轻人更加困难重重。 《我的后半生》剧照 图源官方微博 合不合适见几面就够,快的一周就在一起了 纯粹的“黄昏恋”只想要寻常 《我的后半生》电视剧中,公园专门辟出了一块老年人相亲角,征婚信息卡片挂满了栏杆。 万松书院、小河直街、运河公园……遍寻杭州各个相亲角,会发现现实与电视剧的差异,这些杭州各大网红的相亲角都只能零星看见几个老年人的交友信息。 “这不能说明什么。中老年婚恋,主要靠介绍。”杭州拱墅区上塘街道未来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的公益红娘计丽娟,正梳理着上塘河婚恋基地的婚恋信息,她手头的中老年群体就有100余位。 “来相亲的主要集中在50-70岁,尤其六七十岁这个年龄,孩子差不多成家,第三代也不需要多管了,一空下来就想到了自己,一个人是真的孤独。” 计丽娟经手过年纪最大的老人85岁。“是老人的儿子找过来的,家里条件不错,希望帮老父亲找一个能够相互照料的老伴。老人年纪太大了,我还努力介绍中。” 相较于年轻人相亲,中老年婚恋更纯粹、也更直接,“要求都明确,大大方方开始,不合适就分开。平均2个月不到,就在一起了,快的只要一周。” 比如76岁的老胡。 “老胡是自己来的,要求简单明确:身体好,人品好,年纪相差不要太大。”计丽娟所在的上塘河婚恋基地不定期会举行“第二次也很美”的活动。 老胡就是在针对离异、单身中老年人的婚恋交友活动中遇到了现在的老伴,“大姐66岁,丽水人。烧了两顿饭,散了两次步,两人不到两个月就在一起了。” 前两天,老胡给计丽娟发来了他和老伴出游的照片,“大姐还问我,是不是把大哥养胖了。两人感觉蛮幸福的。” 计丽娟说,和追求轰轰烈烈爱情的年轻人相比,再次向婚恋出发的老年人更多需要的是陪伴或者情感的寄托。 相亲交友活动 受访者供图 接近黄昏再次寻找爱情,找到对的人却选择“不领证” 他们在担心什么 未来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两年来,相亲成功的中老年接近20对,整体成功率在20%左右,范大伯也是其中之一。 杭州人范大伯,68周岁,离异20多年,一直在尝试寻找可以“搭伙过日子”的老伴。 “老伴,老伴,重要的是老来有个伴。”范大伯对于“相亲”这个词有些抗拒,他觉得“介绍老伴”更合适,“相亲是奔着结婚去的,我们是过日子,过平淡的日子。” 范大伯看来,到了这个年纪,人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健康、快乐更重要:“我都快70了,身体好多活几年,要是身体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过去了。” 随着子女的长大,并逐渐忙于自己的生活,与日俱增的孤单感,让范大伯更迫切想要找一个老伴。 “黄昏恋”的双方,彼此都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了解一个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范大伯说,相处一周,就能知道双方合不合适,“吃饭口味对不到一起,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还有子女不同意的……介绍时有,但过到一起却不容易。” 去年10月,在计丽娟的介绍之下,找老伴失败四五次后的范大伯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她比我小9岁,住得蛮近的。” 直接,也是“黄昏恋”的一个特点。 范大伯在收到联系方式的第二天,就邀请女方来到了他家。 “年轻的时候的那股劲还在的,勇气还是要的。”说到这里他笑了。 受访者供图 范大伯记得女方说的第一句话是“家里毛清爽的嘛”,然后觉得人挺活泼、幽默,身体健康,可以继续处着看看。 慢慢地,大家发现双方的性格、脾气都蛮合的,吃饭的口味也差不多。在询问了儿女的意见后,两个人过到了一起。 和很多“黄昏恋”一样,范大伯选择不去领结婚证,“不要让双方的亲属尴尬。” 今年过年,是范大伯20多年来过得最热闹的除夕,双方的子女都来到了家中,“也算是相互认识认识”。 现在6个多月过去了,饭后散散步、偶尔打打羽毛球的日子让范大伯觉得“毛开心”。 子女不同意、财产分配、健康问题等之下 签协议提前做约定成了常态 和老胡和范大伯相比,今年71岁的老张的再恋爱之路要坎坷得多。 四年前,老张的妻子因病离世,自此之后他基本一个人生活。“女儿就住附近,隔三岔五就来看我,但还是会感到孤单,有些话不知道可以跟谁说。” 和老朋友的一次春游,让老张结识了比他小几岁的王阿姨。 王阿姨早年离异,育有一子,和老张一样都是杭州人。 两人聊得来,老张患病住院,王阿姨每天过来照顾他,做他喜欢吃的饭菜。 老张挺开心的,妻子离世后第一次“心里有了着落的感觉”。 一来二去,两人确认了恋爱关系。 但这层关系却瞒了子女两三年。 “我心里会觉得有些别扭,怕人家议论这么大年纪还找另一半。” 受访者供图 王阿姨几次提出结婚请求,老张都选择拒绝。 他担心财产分配等问题,也担心女儿内心真实的想法。“女儿虽然很支持老爸重获幸福,但老爸老妈一起相伴走过这么多年,虽然妈妈不在了,可是谁也不能替代她。女儿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 老张和王阿姨曾因这一问题分过手。 那段时间,老张常常独自坐在客厅的躺椅上发呆,“心里空落落的,挂念但是不敢表达。” 即便是渴望幸福,出于对现实问题的担心,老张最终继续选择跟王阿姨“伴而不婚”。 “每一对来到这里的老人,我们都会询问子女是否同意,避免后续产生的纠纷。”计丽娟遇到过一位72岁的大伯,就因为找老伴的事和女儿闹掰了。 “我尝试和老人的女儿沟通,她主要是两方面的担心,一个是基于对离世母亲的情感,无法接受父亲寻找另一半;另一个则是担心老人的房产被别人继承。” 计丽娟了解到,老人的妻子生病卧床近20年,都是老人一人照料,“现在他想为自己活一次。” 虽然始终没能获得女儿的同意,老人还是有了心仪的对象,“这段时间感觉老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心情开朗了,人也精神了。” 在成功的案例中,有超过八成都签订了协议,包括对于财产、身后事、未来照料等等做了约定,伴而不婚更是常态。 “只有不到一成的比例会选择领证,毕竟不结婚可以少很多麻烦。”计丽娟说,但即便黄昏将近,人类对温暖的本能渴望,也许永远无法被完全物化。 关注老年人精神需求 专家建议完善支持体系,让“黄昏恋”更从容 “与过去相比,现在社会对老年人相亲的包容度明显提高,随着生命全周期婚恋指导理念的深入,我们既要服务年轻人婚恋,也要关注到老年群体的需求。”浙江省婚姻家庭协会常务副会长谢需认为,经历过人生沉淀的老年群体,对情感需求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择偶时更关注身体健康、子女态度等现实因素,不会轻易接受条件悬殊的关系。 《我的后半生》中呈现的老年婚恋案例,虽然具有戏剧浓缩性,但真实反映了老年人对住房保障、子女利益等核心关切的考量。“多数老年人会优先考虑子女权益,子女同样担忧父母再婚可能带来的财产风险。” 谢需建议,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搭建公益相亲平台,这类组织具有地缘优势,能更好核实参与者信息,降低交友风险。同时,联合公证机构提供婚前财产协议服务,开展婚姻法律咨询,引入专业社工进行家庭调解,当子女反对时搭建沟通桥梁。“相关法律条款中已明确婚前财产归属,老年人可通过财产公证、遗嘱订立等方式提前规划,充分沟通后规避矛盾风险。” “让单身老人找到伴侣,既提升其生活质量,也减轻子女照护压力。”谢需表示,随着婚前财产约定等保障措施普及,加上社会观念持续开放,老年人追求幸福将获得更多制度保障和社会支持:“下一步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形成合力,整合婚恋指导、财产规划、健康管理等服务,共同构建老年友好型婚恋生态。”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青年婚恋问题日益凸显。繁忙的工作
潮新闻客户端 刘楚璇 4月初,由央视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