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曾为上海打造多个品质项目的“老牌房企”,在债务危机中濒临崩溃,却在虹口北外滩探索的新模式下重获生机。2025年3月25日,由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简称“庭外重组中心”)协助的某地产公司重整申请,获法院受理,标志着全国首例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衔接项目成功落地,为化解困境企业债务危机、激活企业再生能力提供了全新范本。 从债务泥潭到绝处逢生 这家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房企,近年来受行业调整、关联担保等因素影响,深陷债务危机,所持商场遭多轮查封,诉讼纠纷不断。尽管多次尝试自救,始终未能打破僵局。 (AI制图) 转机出现在2024年,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及虹口区司法局的共同推动下,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与上海破产法庭联合推出“庭外重组与司法程序衔接”创新机制,双方通过签署协作备忘录,明确了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相衔接的制度规范。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家由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的困境企业服务再生平台和统一大市场特殊资产处置平台,庭外重组中心参照法院破产重整阶段“指定管理人”的定位,设立“企业重组官”角色,并组建了“重组业务专家委员会”“重组咨询专家(企业重组官)库”“投资人库”“中介机构库”“行业专家库”4大专业资源库。 庭外重组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库内共有14家‘企业重组官’,均具有一级破产管理人资质。依托协作备忘录,困境企业在完成庭外重组后,庭外重组中心会向法院出具意见,推荐企业重组官继续担任临时管理人或管理人,以此保障司法程序与前期重组无缝衔接。” 2024年9月,该企业启动庭外重组,并选定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担任“企业重组官”。专业团队历时5个月完成近40亿债务梳理,成功引入战略投资,确保核心商业体正常运营。 作为首家“尝鲜企业”,该困境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庭外重组本身不完全依赖司法程序,其谈判过程更具灵活性、协商性和保密性,让我们可以‘低调’完成债务梳理和债权人谈判等工作,从而平稳过渡到后续的司法程序中。”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试验田” 今年2月发布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提出要“完善重组和破产重整机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庭外重组”。而在虹口随即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中,也明确了“深化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建设、搭建困境企业与投资主体对接平台”的目标。 (AI制图) 该案是全国首例以协作备忘录为依托、将庭外重组与庭内司法程序进行规则化、机制化衔接的庭外重组实践项目,开创了“市场重组先行+司法保障托底”的企业救治新范式,标志着北外滩正从“救活一个企业”走向“建立一套机制”,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上海方案”。 负责该项目的方达所律师指出,新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提前完成债务摸底、审计评估、债权人谈判、重组方案表决等工作,为后续司法程序奠定基础。同时,投资人也有更充裕的完成尽调,从而形成更精准的投资方案。“债务协商的效率越高、重组方案执行的越快,企业‘起死回生’的希望也就越大,无论对企业、员工亦或是市场都是多赢。” 据介绍,得益于庭外重组阶段前置债务摸底与多方协商机制,后续司法程序效率将显著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作为中国内地唯一参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专家评估的样本城市,正围绕“办理破产”这一重要指标深化改革,此次市场化庭外重组机制创新,也在破产制度改革领域开辟出与国际接轨的“上海路径”。 作为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双重核心承载区,虹口区汇聚了全国近1/8的公募基金公司和1/6的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入驻了2100余家金融机构。雄厚的资本实力与蓬勃发展的企业重组需求形成天然匹配,为此次创新实践提供了丰沃土壤。 依托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建设,虹口正构建特殊资产处置创新生态。据介绍,庭外重组中心已吸引银河资产管理、紫金矿业投资、信达创新投资等重量级投资机构加入成为投资人。后续,虹口将进一步集聚势能,搭建集发布特殊资产项目、促成困境企业与投资人对接为一体的平台,将北外滩真正打造成为特殊资产统一大市场创新发展的“试验田”和先行实践区。 记者:陈怡 来源:上海虹口 |
市场回暖,青岛住房消费“春意渐浓” ●统计数据:新建商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摄影报道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