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AI时代的人文与设计”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举办,来自科技、人文、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及前沿探索者齐聚一堂,立足广义设计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路径。 论坛上,专家报告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在设计伦理、设计思维、城市记忆构建、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空间AR体验等方面的应用与探索,为设计学科及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沿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以数字和计算缘起为引,探讨设计在人工智能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他解释了“设计即计算”的理念,并从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两个维度出发,结合案例,指出调和于计算和不可计算的“设计思维”是以“人心”为本的新通识思维。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长聘教授张黎以《人工智能的设计伦理》为题,探讨了关注人工智能与设计伦理的研究动机、基本框架与原则,指向了当代设计伦理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方向。她指出,思辨设计在应对技术文明中所面临“科林格里奇困境”至关重要。人工智能不仅是实体存在,更是一种过程和关系,其设计需要回应伦理以及想象未来人性的挑战。同时,她也探讨了在跨学科合作与交叉学科趋势中,如何通过设计实现前瞻性的伦理治理,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设计创新及其可持续发展。 建筑师、策展人野城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思维革命》为题目,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语言,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空间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形态,还应涵盖虚拟空间的广泛概念。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加速了元宇宙的实现,人工智能可能拥有独立思维方式,这种变化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和空间设计的未来。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夏翠娟探讨了数字人文与城市记忆构建的关系。她介绍,如何通过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保存的文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记忆进行数字化,实现场景重现与时空穿越;通过在空间中加入时间维度,建立城市记忆库,创建时空数据基础设施;通过设计师与数据科学家合作,设计可视化工具以呈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她表示,应积极探索从“数据即服务”向“模型即服务”的转变,以提高数据生成的质量和效率。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吕帅介绍,其团队利用AI技术设计未来人居环境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住宅平面生成工具采用多模态输入可生成定制化设计方案;将草图等二维图像转化为精确的三维模型,并在立面设计、窗地比等三维形式方面做到精准控制;基于AI互动游戏,帮助用户通过模拟不同座位的照明设置优化能效;利用AI结合街景图像和气象数据的模型,来预测温度、风速等城市微气候等。最后他也提出了AI时代面临的如何设立设计评判标准等挑战。 围绕AI是什么、设计价值的评估标准、AI与设计融合的意义以及AI时代背景下设计教学变革等话题,多位嘉宾展开精彩讨论。多位专家提出,AI与设计的融合,需要同时关注AI擅长的计算维度以及难以被计算的感知、体验的维度。同时,AI时代的设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原始创新力与感性思考的价值。通过融合设计思维与设计智慧、感性与现实问题的巧思,鼓励跨界合作,以适应技术的革新,从而提升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储舒婷 文:储舒婷图:主办方供图编辑:吴金娇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文汇报 |
近日,备受瞩目的Dezeen设志大奖公布了2024年室内设计入围
全球宏观经济面临持续波动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们一边“捂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