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二十周年学生作品展代序

新资讯 2024-6-7 17:16 文汇报 3 0


65日,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二十周年学生作品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新生代青年大学生们的风采以及这所学院二十年来积累形成的特有的教学理念与价值追求。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撰文作序。


2006年我来到成立两年的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工作,想着要为今后的工作提出一个基本的理念,我选择了人文设计,即以人文思想和精神来确立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基本底色。传统的专业化教育从理念到内容都是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专业细分的产物,已经明显不再适应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设计本身和设计教育需要有更加广泛和全面的综合性架构,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至少还需要包括设计的底层逻辑即自然、生活与市场以及包括设计的顶层思考即哲学、科学、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等,于是提出了为人和人的生活而设计,将自然、科技与艺术人文相融合的人文设计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与西方始终专注于人学不同,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关注的是对于天、地、人三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人与自然和天地宇宙的对话中寻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探讨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人看来,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于是乎自然精神与山水文化就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充满自然与人生的隐喻和感叹中,构建起了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意境。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进入,这一切几乎是戛然而止了。当传统文化无法融入当下生活的真实场景与现实语境时,连接传统的大门也就悄然关闭了,生活不会回到过去,但是如果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断绝了与过去的联系,那么是注定不可持续的,因为任何不清楚来路的东西都是注定不会有未来的。重归自然或许是我们手中一把打开我们通往传统大门的钥匙,只有我们重新读懂了自然以及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打开自然的方式和自然与心灵沟通的方式,我们才有可能重新读懂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艺术与审美,这一切原本都曾来源于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人生与生命体验和经历中对自然的感悟与交互。重归自然能够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或者知道自己曾经是谁,才不至于集体失忆进而集体失语,于是回归自然对于中国未来的设计与设计教育就有了一种特殊重要的意义。



科技进步确立起了当下也是未来时代发展的基调。每一次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革命几乎都对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与影响,必定会引发一次哲学和人类认知层面上的巨大变革,而最近二十多年来科技发展与进步迭代的速度及其带来的种种根本性的变革,使得人们几乎来不及对此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反应,这种技术发展与思想和认知发展脱节的现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是未曾遇到过的,它带来的是更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将成为现实和未来的一种常态。当资本大规模的介入技术发展的领域形成技术资本主义及其造成的权力高度集中与垄断成为一种常态时,这种不确定性就变得越发的不可控了。这给未来的设计与设计教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命题,既强调系统性思维的设计与设计教育如何去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和失控的局面。



西方语境下的设计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其基于数学和数理逻辑分析认知的特性,发展到现在进入量子力学新发现、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的时代,设计与设计思维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的密切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的紧密,而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以及科技发展的人性化解读对设计和设计教育来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迫切。




设计与设计教育的另一层重要底色是文化及其背后所折射体现的思想、思维方式与审美。西方的设计文化在体现科学和人文及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整体语境下,呈现出各国及区域性的多元文化背景、价值与叙事风格。西方的现代文明建立在其古典世界的哲学理性与中世纪源于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前者奠定了科学理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理性基础,后者提供了关于和博爱的精神与情感基础,基于古希腊科学精神,首先是数学的逻辑和同样是基于科学研究的近代科学实验实证方法构成了西方思维逻辑与实证的基础,而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掉的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论辩则打破了科学认知的边界,提供了一种基于宗教与神学认知的超限思维范式。以中国为典型的东方式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源于直觉,从感应到感知,触发种种联想、想象、感想再到最后的悟道,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通过感知与感悟认知真理的方式,一种终身求索悟道的心理及其心路历程



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语言的不同,语言是文化和思维方式及思维表达方式的的核心,语言学习是了解和读懂东西方文化的基础。西方语言中的语法、逻辑与修辞决定了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而中国语言的核心是文字本身,其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表达的精确性,而在于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解读的空间,在具象与抽象的形象和观念表达中自由地游走和联想,对文字和语言的理解更加依重于读者个人经历和阅读经验。


正是东西方文化上的不同,才造就了一个如此精彩多样的世界,而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世界在今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事实上,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能够在未来创造出远比过去和现在更为精彩的世界,只是这种可能性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于东西方对话和交流的意愿,而这种对话是否有效的前提则取决于东西方是否能够真正读懂对方,并在相互欣赏的基础上保持相互的尊重。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超越文化边界的人性基础和基本的审美判断依然存在。今天的设计与设计教育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调在东西方的感性认知和逻辑认知的对话与交流语境中进行,这种对话不仅能让我们读懂对方,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


一百年前,包豪斯试图以艺术和工艺的结合来应对工业革命后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审美水准的问题,其结果却是为后来工业时代的产品设计与设计教育确立起了一个新的标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设计与设计教育所面临的情形与当时其实是有几分相象的,技术进步与人类文明又面临了一次更为深刻、广泛且更为彻底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了。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对设计和设计教育提出的挑战和获得的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工具,而且也是一种全新的设计语境与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与量子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完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认知与认知边界以及知识图谱的内容框架与认知结构,时间与空间、虚与实甚至于本体与客体等等这些以往最重要的认知基础,都受到了全面的挑战。设计与设计教育面临着内容、系统、标准及价值等全面重建和重塑的局面。


首先需要理清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哪些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和不可替代的,哪些是人的智能不可替代的或者至少目前甚至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替代的东西。设计作为一项全链的系统性工作,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的,恰恰相反,人工智能时代更加需要设计,更加需要设计师的创造性和系统性的思维以及整合技术与内容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是对设计师的一次非常有效的筛选,将低层次低水平的设计师直接取代或淘汰,留下真正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力的设计师来操作和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并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本身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及设计解决方案。于是设计教育的任务和重点就变得非常明确了,既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工具的使用者,更不能把人培养成工具,而是需要培养超越人工智能能力可及范围之外的具有更加全面发展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优秀设计师。所谓的人工智能时代实际上是一个人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存的时代,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将成为这个时代人类主要需要处理的关系,我们无法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电脑和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发达,而人脑与人的智能越来越愚蠢和萎缩的趋势得以蔓延。人类今天拥有的大部分工作能力,终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唯有人类拥有的人性特质、原始的生命冲动、欲望和需求、瞬间激发的灵感闪现,人类特有的情感和爱,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人类也终将因此而得以保持其最后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芒。让人工智能去工作,让我们更好的去思考和生活,这固然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最好的结局,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向何处去。




未来的教育将重新定位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这三者关系之间的主体,教师和人工智能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尤其是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昔日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产生了七十二名贤者,这七十二名优秀毕业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个都是提问的高手,可以说孔子以一己之力成为了当时的Chat GPT,柏拉图也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学生首先需要获得的能力,提问的角度和质量决定了学生从人工智能学习工具中获得咨询和信息的质量,人工智能学习工具设计的成败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和进一步引发对问题深入思考的可能性,而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统一的标准化结论或者答案,不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就会起到反作用。而教师的作用正是在于启发学生提问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直接的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和正确的使用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学习工具将成为教师未来一项重要的工作。人工智能同样也是一种筛选优秀教师的工具,简单的知识传播时代已经过去,鼓励学生提问,从中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使之最大程度的得以发挥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教育的真正意义和魅力在于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智慧与情感的交流方式,这是人工智能很难取代的。教师以往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在未来教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是要将这些置于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加以重新思考和整合。设计原本就是很难教的,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而如何使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学习工具成为教育教学的正向能量,是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考验,教师自身也能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得到一次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大学的根本性职责并不是产生一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案,而是创造和生成一个自由创造和充满批判精神的学习环境,而人工智能的正向应用,恰恰是能够帮助我们去更好的营造一个不设限的、去中心化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语境。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发展将会给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大学需要帮助学生具备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对传统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的定位以及对当下的选择,而变与不变是当下选择的重点所在,这是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人的另一种独创的算法。我们选择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以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心以及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理念,变的是在当下需要更加重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并且针对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学生学习需求与接受方式的变化做出应变调整。我们不变的是坚持基础扎实、审美和眼界提升以及国际化和产教融合的办学方向,变化的是要更加强调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快速跟进技术发展和社会市场动态变化的应变能力,在保持我们常态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动态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和走向。


从感知到认知再到系统的分析整合架构和最终的创作输出,我们试图在这一系列相互关联和衔接的环节中建立起设计教育教学的内在逻辑与结构性的框架体系,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课上课下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以实施。在强调学生认知能力提升之前,首先需要强调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对信息源和对信息真实性辨别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分析和运用能力的提升。而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结构性思维与系统性思维这些设计思维必备的思维方式训练则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



开放性、实验性、实践性以及保持审美与品质水准等,是我们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特色。可持续设计是我们十多年来始终关注的教学重点,它包含了生态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生活方式可持续和人与人的发展可持续等教学理念。而在所有这些东西之上的是我们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注,事实上这是大学教育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设计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无法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而是必须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服务人群、贡献社会、为人民服务,为他人的生活和幸福服务,是我们倡导的设计价值观的核心,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将个人发展成长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联系起来,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力量过程中体现出自我的人生价值,在为他人谋幸福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幸福感。大学教育需要给学生播下一粒成长的种子,评判教育的成败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有效性,而是看其是否能够真正激发起同学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激情,对生命过程的期待与珍惜。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看见一个更好的世界,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学院发展成长二十年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遇到过不少令人烦恼的事情,艺术与设计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逻辑和特点,它往往是不合规的,而正是这种不合规使我们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例如在目前几乎是人人都看重的学科发展排行榜上,我们几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是我们仍然心存感激,感恩我们的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正是这所大学以她特有的包容和宽厚,让我们这个小小的学院得以在通常不合规的情况下,坚持自己艰难的探索、实验和不间断的变革,并得以生存和发展至今。在学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这套学院学生作品集,献给我们引以为傲的大学,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因为时间会融化一切,记忆是时间存在的方式,而永恒就存在于每个瞬间的真实感与获得感中。这套画册记录下了所有曾经在我们学院学习过的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这里留下的作业,尤如一颗颗闪亮的流星,汇入星空的一幕。


作者:魏劭农


文:魏劭农图:活动方编辑:臧韵杰责任编辑:邢晓芳


来源:文汇报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xinzixun.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xinzixun.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