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众记住了拼搏的汗水与呐喊,也记住了亚运场馆中的文化畅游——在良渚、西湖、大运河、钱塘江之间切换穿行;走进黄公望的富春山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沉浸于那些与文化相关的细节,吟咏诗词,折桂擎荷。 ...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宋浩 方涛/文 吴煌 包一圣 杨晓轩/摄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圆满闭幕,当人们沉浸于对那些精彩瞬间的回味时,横亘在崔巍脑海中的,却是8个月前在临安的那个上午。 崔巍打开手机,越过无数与亚运会相关的画面,翻至2023年1月13日。 那天,她在临安拍了一张照片——画面远处是高山大川,眼前是原野树林,中心是一座小村;天气微雨,山的青翠与雾的润白交织在天目山脉南麓,绘就一幅极富现代感的江南山水画。 看起来,这个画面似乎和亚运会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位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却说,照片蕴含的意味,对她和主创团队影响深远。 可以说,杭州亚运会对文化元素的呈现,和赛事一样震撼。 观众记住了拼搏的汗水与呐喊,也记住了亚运场馆中的文化畅游——在良渚、西湖、大运河、钱塘江之间切换穿行;走进黄公望的富春山居,王希孟的千里江山;沉浸于那些与文化相关的细节,吟咏诗词,折桂擎荷。 这些瞬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其背后对应的是3D双威亚技术、裸眼3D视觉特效、AR虚拟数字穹顶、数字点火仪式。 当冷峻的高科技,被用于重新表达我们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它必然给出新的风貌。 可如何在它们之间找到极富江南韵味的温情表达?崔巍与她所在的团队,打磨了三年。 绿水青山,是“携手同行”的落脚点 崔巍和开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的合作不是第一次了。 2016年G20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也是以杭州为“题眼”,两人携手,将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完美呈现。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该如何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面貌和文化创造?这道题不简单。 将传统文化作为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一个出发点,是团队初建之时,就已明确的方向。 如何围绕“杭州”“浙江”进行表达? 开幕式的内容,分三部分,“国风雅韵”的核心在传统文化、烟雨江南之美,“潮起之江”在动感浪花、时代精神之美——这两部分在团队中很快达成共识。 第三部分“携手同行”如何讲?如何回答亚洲各国携手同行、心心相融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含义?这部分最关键,但最开始大家都想不好。 审题还得到现场去。尽管大家对浙江都很熟悉,但当下的浙江必须亲眼看一看。崔巍说,在大量案头工作的同时,团队开启了采风之行,断断续续算起来,有三个多月时间。 良渚、西湖、大运河……这些文化地标当然不能错过,杭州的临安区是最后一站。 2023年1月13日上午,亚运会幕后团队采风团的大巴车开到临安太湖源镇。 南宋绍兴年间,临安府於潜县令楼璹,画了45幅《耕织图》,以反映当时劝课农桑的情形。一千年后,於潜县成为临安区的一部分。太湖源镇的农耕文化纪念馆里,存放了历代不同版本的《耕织图》,一张张看过去,那些古代江南忙碌的耕织场景,崔巍至今印象深刻:“这就是江南的基调,也是‘携手同行’的含义吧!” 就是在这个上午,如何在亚运会的开幕式中表达“携手同行”,大家脑海中的愿景明晰起来。 临安的绿水青山中,农村和城市点缀其间。这片昔日诞生《耕织图》的土地上,现代农业正走入“互联网+”时代,一幅现代版《耕织图》正形成。从宋代到今天,人民创造着历史,这正是“人民就是江山”的含义。 不单临安,在富阳、安吉、淳安县的下姜村……主创团队都看到类似的村镇,坐落在绿水青山中,这是美好中国的缩影,是新时代中国走向现代的缩影。 对于亚洲来说,山水相连的各国自古至今历史交织、文化交融。绿水青山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它不单是临安的未来,也是亚洲与世界的未来。所以,“绿水青山”就成为“携手同行”的落脚点。 开幕式上最终并没有展现临安和《耕织图》的元素。毕竟,文艺演出仅仅20多分钟,采风的素材则堆满了三个月的日日夜夜。 热情的临安乡亲们会不会失望?崔巍的脑海中,不时会显现这个念头,不过,想到开幕式上的高潮部分,她又有些释然了。 那个场景令人难忘:裸眼3D视觉技术构筑拱宸桥的两边,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繁华一起出现,当万家灯火点点亮起,全场唱响《梦想天堂》。 这个创意,正是那张照片给予的启发。 如果说传统文化在人的情感中有至高的表现形式,它当如崔巍在采风中所感受到的那样——任何个体都“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美好充满向往”。她相信,临安的父老乡亲应该看懂了这张另一种意义上的“耕织图”——它是传统与现代并举的“耕织图”。 而对沙晓岚而言,开闭幕式面向世界的那一刻,他终于能放松心情,像一个普通观众那样,品评一下最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浙江的江南韵味,勇立潮头的精神以及数字科技。” 从水出发,塑造江南的刚柔相济 江南之胜在于水。 溪流、湖泊、江河……水是江南文化的承载。而在开幕式总撰稿冷凇的眼中,它的意义还要深远—— “既是中华文明的探源,又是杭州文化的溯源,是亚洲山水相依的结缘,更表达着爱达未来的心愿。” 四个短句,都以发音为“yuan”的字结尾,它们与水的关系不是一下子就在脑海中跳出来的,冷凇说,三年努力,100场以上的策划会,才有了以“水”为串联的创意。其背后的调研,更是沉浸式的:团队与西湖的四季常伴,并走进大运河和西溪湿地的人群中间,深度体验,整体考量。 由此,依水而生的江南韵味,走进了亚运会的每个细节。 比如开幕式上的节目单,以富阳竹纸制作而成,其工艺始于唐、兴于宋,与王安石、黄庭坚、梅尧臣、米芾等都有一段书法故事,如今,它的纸面上,写的是中英双语的节目介绍;又比开幕式中隐藏的“诗词大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有“钱塘潮涌自天来”,还有“弄潮儿向涛头立”…… 这些,无一不在呼应开幕式的主题:“潮起亚细亚”,它的核心是水,而富阳的竹纸生于水,历代的诗人吟咏的也是水。 同样在追逐水的,还有章俊杰。这位亚运会奖牌的设计者,是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 杭州亚运会的奖牌名为“湖山”,它整体造型如同良渚玉琮的横切面,内圆外方,那是5000年前先民的艺术创造。 章俊杰先是在宋代杭州画家马远的《水图》中找到了灵感,而后,在良渚博物院,他与一块玉琮进行了无数次“对视”。最终,他将方形的玉琮和圆形奖章融为一体,圆方相融,正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湖山”的正面是西湖风景,断桥、湖水、三潭印月,“三面云山一面城”是杭州数千年不变的城市格局;“湖山”背面形似方形印章,来自古典文人“诗书画印”四绝之一;奖牌上端的束扣,是京杭大运河上拱宸桥的造型,上下对称,如长虹映波。 “良渚文明、运河、西湖都离不开水;钱塘江、富春江等,既代表了江南风情,又孕育了这片土地的人文气质。”从画下第一笔到600余天后的定稿,两年时间里,“湖山”经历了二十多轮改稿。“水”是章俊杰始终坚持使用的一个意象,“因为它所代表的江南风情,最能反映这片水土的人文气质”。 10月8日晚,在杭州亚运会闭幕式的尾声里,23岁的湖南小伙子张博恒发了一条微博——他将一枚珍贵的金牌捐赠给母校长沙市体操学校,以激励为梦想奋斗的师弟师妹。 从人间天堂到楚汉名城,一枚“湖山”因这位杭州亚运会体操男子“全能王”的初心,开启另外的旅程。 与“湖山”一起抵达获奖运动员手中的,还有“硕果累累”——作为杭州亚运会的颁奖花束,它首次加入的木制花器,造型源自南宋时期的官窑瓷器“花觚”,制作工艺为东阳木雕,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器的瓶口,那些起伏的水纹,象征浙江山水之美。张文是花器的设计者,他同样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是一位青年教师。宋代“花觚”,美在“大道至简”,张文觉得,这跟现代设计中的极简审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将“花觚”瓶口收缩,使造型愈加小巧,呈现更为现代的“精致的感受力”。 水,至柔至刚。由它塑造的江南,有小桥流水,有排天巨浪。 正如开幕式上双人舞蹈展现的那样,两位逐潮的舞者,自“天地浩渺”间,踏浪而至。这是3D威亚技术首次在世界体育运动会上使用,叠加其他数字技术,表达出柔韧不折的江南刚毅。 黑科技加持,让钱江潮更大一点 杭州亚运会在八月潮起之时举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沿诗路东行之时,总会在西陵古渡——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滨江西兴停泊。其时,江面远比今天辽阔,西陵也如今天的“大莲花”一般,位于江岸。 因此,翻开有“西陵”字眼的唐诗,目及之处,巨浪滔天。如刘长卿的“西陵潮信满,岛屿入中流”,又如李绅的“雨送奔涛远,风收骇浪平”。 因为亚运会,钱塘江畔涌起了更为生动的人文和科技大潮。如果诗人们目睹今天,不知会如何抒发所见所感? 杭州亚运会的主火炬塔的名字叫“钱江潮涌”,它总高19米,由19根火炬柱依次排列组成,每一根都代表着一届亚运会。 开幕式上,主火炬塔被点燃的那一刻,主火炬塔工程项目经理施银锋盯得眼睛生疼。 2021年10月,还在上海出差的施银锋,从电话里接到这项任务时,整个人都是懵的。“事情总得有人做,咬咬牙也要把它做好。”能够在亚运会这么大的项目中一展身手,荣誉和责任都是巨大的,施银锋当即横下一条心来。 两个月后,工程开工之际,施银锋用“战时状态”来形容当时的紧张与忙碌。施银锋全权负责统筹协调,一面监督工程部件的高质量预制工作,一面协调主会场,开展各类部件的精准施工安装工作。 “一个人分成两个或者三个人用。”在这样的常态中,再回忆起那段时间,施银锋几乎记不起细节。 开幕式后,他给自己曾经的班主任、最敬重的齐盛老师发了条信息:“齐老师,我可以舒口气了”。 与施银锋同样舒了一口气的,还有主火炬塔总工程师严华锋。 “钱江潮涌”并不是固定不动的火炬装置,它呈现出两种姿态:如“浪”般卷曲时,造型犹如中国传统祥云;点火时,又如钱江潮涌,火焰由末端如潮水般涌向主火炬,最终腾跃在最高的火炬柱头。薪火传承、勇立潮头的意味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展现。 让冰冷的钢结构材料“跳舞”?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被严华锋和110余人的团队攻克。 “如果‘潮涌’不能动,那就无法完美诠释这一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名字,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它‘舞动’起来,还要‘舞动’得优美动人。”为了让“浪潮”涌动起来,严华锋说,所在的团队在每一根火炬柱的设计上花了很大功夫,最终利用了机械骨骼系统和装饰系统分离两套系统,才解决这个难题,达到了视觉呈现上的连贯和优美。 在“水与火”的融合中,观众或许不会想到,“电”才是最后一把钥匙。 “钱江潮涌”火炬塔的电机技术“内藏乾坤”,它可以应对各种极端天气,还有多重安全保障,以应对突发情况。 在调试的过程中,严华锋和团队模拟了一系列极端天气,用超过十级的大风正对着火焰猛吹,用消防高压水枪对着火焰浇灌,主火炬塔的电机依然能正常运作。 “即使前端电机失效,备份电机也能保障系统继续运行,倘若备份电机也失效了,我们还有电动手摇扳手作为最后防线。” 如此严密的设计,严华锋的心还一直悬在空中,直到“钱江潮涌”的圣火冲向夜空时,他才放下了忐忑许久的心。 一个“弄潮儿”,背后有无数弄潮儿 潮涌之上,当然少不了弄潮儿。 开幕式上,当那个巨大的数字火炬人“弄潮儿”踏浪而来,点燃圣火;16天之后,它再次返场,向着火炬比心,三步一顾地奔向远方。 两个多月前7月中旬,崔巍第一次看到“弄潮儿”——当然,那时,它还没有这个通俗好记的名字。 尽管此前已经在创意中无数次讨论过,但第一次合成测试时,崔巍看到高大的数字人矗立在眼前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弄潮儿”来自全球超1亿人的共建,大家通过“智能亚运一站通”成为线上“数字火炬手”,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肤色、五官、脸型和发型,创造出一个专属自己的数字人火炬手。当象征着上亿数字火炬手的光粒在钱塘江畔汇聚,“弄潮儿”诞生,并实现了亚运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的点火仪式。 “弄潮儿”身后,有无数弄潮儿。 一个多月前的9月8日,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杭州开启,一名青春洋溢的90后少女,手持第96棒火炬在西子湖畔跑出50米。当时,大多数观看直播的人还不知道,亿万人共同参与的数字火炬接力项目,就来自这个女孩和她的团队。她叫夏思禹,是数字火炬设计师、蚂蚁集团员工。 夏思禹全程参与了数字火炬手的打造,她笃信科技的力量和辛勤的汗水缺一不可。 单是“捏脸”这一过程,就写了20万行代码,而在更为复杂的服装设计中,需要先画好所有衣服鞋子的三视图,再搭建3D模型,用到的图像数据高达几十万张,为了保证运行稳定性,团队还进行了几乎覆盖所有手机机型的测试,即使8年前的老机型也能顺滑运行。 “你看篮球运动员的上衣是不是都很长,羽毛球的就要短一些,霹雳舞的上衣就更短啦。”生活中,夏思禹也是一名运动达人,每周健身时的观察,都被她融入了数字火炬手的动作设计和装扮细节中。 而在崔巍的眼中,“弄潮儿”来自无数观众的点击,是无数人的凝聚——“这就是命运共同体啊”! 以科技之力凝聚的“共同体”,不仅仅是“弄潮儿”,还有闭幕式中,那朵腾空而起的“荷桂记忆之花”,它是根据本届亚运会的亿万观众的“记忆”关键词,通过AI人工智能检索生成1000个版本“荷桂记忆之花”,从成千上万朵荷花、桂花形象中,选取各自最美的一朵,再通过AI智能绘图算法将两个原型融为一体。 人工智能、云计算、5G、移动支付、无人驾驶、裸眼3D技术……正如科技早已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起了这座城市生活的细节那样,亚运会中惊艳又合理的场景应用,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视野——诗画江南也可以插上智慧的翅膀。 一场体育盛会,捧出中华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丰富。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要素,纷纷活了起来。而且,这种“活”,不是一种机器促发的动势,而是满怀温情与诗意,与生活共存,使人心动不已。 9月25日凌晨两点多,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结束后的第二个夜晚,冷凇发了一条朋友圈。从2016年3月到这一刻,他已经八年半没有在朋友圈说过一句话。他感谢了很多人,那个长名单里的名字,有些为大众熟知,绝大多数不为人知。 对杭州亚运会来说,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弄潮儿。 在杭州亚运会结束一周之时,再请冷凇回忆三年中难忘的细节,他说,带给他与团队灵感的是“杭州这样一座底蕴深厚的宝库”和“这么多专家、学者”。 可以说,传统文化与人的动能,写就今天的历史。 杭州亚运会原定于2022年9月10日开幕,那天是中秋节。而一年之后的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 2022年7月19日,在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宣布杭州亚运会延期的那一刻之前,包括冷凇在内,大家还抱有一点侥幸心理——开幕日会不会还是中秋节? 最后,开幕日定在了秋分。 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本来构思好的中秋主题必须打破,我们要重新寻找关于秋分的文化。”冷凇说,团队必须把秋分“丰收”意义进一步挖掘,“然后,有了良渚先民的收获,又从收获粮食引申到收获世界的友谊,这样才能不断重新建构开幕式的文化意义。” 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时,亚运会的开闭幕式方案还没有完全确定。这次会议之后,团队迅速将方案中的第一篇章进行调整,强化传统文化,以展现中华文明以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和旺盛生命力,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们有一条基本的底层逻辑:从历史人文中寻找答案。”从传统文化出发,如何做到独有创意?冷凇说,他们看了这30年来大型赛事的开闭幕式演出,“梳理别人的创意,不是为了借鉴,而是为了避开。” 同为沙晓岚执导,同是江南命题,从G20峰会的文艺演出到杭州亚运会,能避开吗? “能。”冷凇很笃定地回答,“因为时代前行了。”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如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一路奔涌。杭州亚运会,体现的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冷凇非常喜欢苏东坡先生那句诗:此心安处是吾乡。杭州三年,他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