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潮声丨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后,中国汽车出海路向何方?

新资讯 2024-6-10 14:54 潮新闻客户端 3 0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朱高祥 范国飞


比亚迪、长城、广汽传祺、零跑、哪吒等中国车企的展位前,人头攒动,参观者不仅交流询问各种细节,而且争先进入车内体验一番——这是近期举行的2024马来西亚车展上的一幕。


不仅如此,车展上马来西亚的本土国民汽车品牌宝腾,因为吉利的入股也蕴含了浓厚的中国元素。与之相对应,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街头,飞驰而过的中国汽车品牌频率正越来越高。


马来西亚只是中国汽车出海的一个缩影,凭借智能化、电动化以及新颖的造型等多方面优势,中国汽车增速变得越发稳健。在汽车产业内卷的同时,不少车企也向海外谋发展: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491万辆,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在此基础上,不少企业更是谋求海外建厂,或是与国外汽车品牌合作输出技术和资金等方式,让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


汽车出海一般分三步走,即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目前,中国车企已经坚实迈入第二步,而且在积极探索第三步的路径。业内人士告诉潮新闻记者,中国车企不满足整车出海的简单做法,开始把技术、人才与资金协同出海,当地建厂当地卖,融入对方的经济体系之中。不过,距离中国车企在世界各地建立全供应链生态,实现全球化生产、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这个目标,这条海外之路还是任重道远。



汽车生产线。图源:受访者供图


汽车出海的马来西亚缩影


马来西亚这种热带国家,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加之公共交通不发达,没有汽车就像没有腿一样出行非常不便,所以汽车保有量非常高,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几辆。在马来西亚的中国车企工作人员如是介绍汽车在当地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天气上,在汽车市场、中马友谊上,同样火朝天。当地的中国车企工作人员边走边介绍马来西亚,今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中国车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正与日俱增。


6月初,潮新闻记者前往马来西亚,从吉隆坡机场到市区,一路高速、高架飞驰而过的车辆中,经常能看到中国汽车品牌的身影。



吉隆坡街头。潮新闻记者 范国飞 摄


纵览东盟各国,马来西亚的汽车工业实力强劲,深厚的本土汽车产业,加上一直深耕东南亚市场的日系车企,曾让早期登陆此地的中国车企败走麦城。


当地一位车企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吉隆坡的道路上大多是年限较长的低价车,民众对于私家车更新换代的需求比较强,年轻人很乐意去尝试中国汽车。但当地市场被本地品牌和日系车企长期占据,从入乡随俗引领潮流,难度可想而知。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前仆后继,吉利、比亚迪、奇瑞与长城等车企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这片市场愈战愈勇。以吉利为例,2017年成功入股马来西亚国民汽车品牌宝腾,实现弯道超车。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魏梅仍记忆犹新:刚到这里时,工厂里大部分是马来西亚人,中国人非常少,吉利把研产供销等所有的管理体系都带了过来,就是为中国企业蹚出一条探索之路。


当地一位车企人士向潮新闻记者坦言,马来西亚是一个岛国,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几乎所有汽车零部件都要依赖进口,这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汽车上下游工厂能落地马来西亚,实现零部件的当地供应,就能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这也是很多车企在尝试的事情。该人士表示,吉利就是意在把马来西亚汽车工业的供应链竞争力建立起来。



吉隆坡景色。潮新闻记者 范国飞 摄


在马来西亚,许多当地人说汉语,他们使用TikTok(抖音海外版)和小红书,对许多中国品牌相当熟悉,这也使得中国车企出海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短短几年内,已有10多个中国品牌在马来西亚推出,既有大通、比亚迪、名爵、奇瑞、欧拉,还有福田(欧曼)、金龙、东风等商用车品牌。此外,小鹏汽车、埃安汽车、Smart、零跑汽车和坦克等也将在马来西亚推出,吉利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直接引入领克和极氪。


新能源弯道超车,从偶遇到随处可见


在国外旅游时,一大乐趣就是在街道上留意中国品牌的汽车。比如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以前中国品牌的汽车见到很少,但这两年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曾有一位企业家对记者如此说道。


在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等待出关的汽车在中欧班列上一眼望不到头;在山东烟台港汽车码头,大批等待装船发运的出口商品车似乎连着天际线一般;在宁波舟山港、珲春铁路口岸、呼和浩特国际陆港等地,一辆辆等待出口的中国汽车正讲述着出海的新故事。



中欧班列长安号吉利汽车出口专列。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在此之前,日系车曾在东南亚居于统治地位。由于入局更早,加之日系车企更完善的本土化供应与售后服务,给新入局者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例如2004年,奇瑞汽车就曾授权马来西亚ALADO公司制造、组装、配售和进口代理奇瑞牌汽车。然而,由于政府产业政策变化等各种原因,后续发展极不顺利,很长一段时间内,销量都很不乐观。


事实上,我国汽车产业出海经历了较长的探索历程。1957年,约旦向我国订购3辆国产汽车,由此拉开了我国汽车产业出海的序幕。但随后四十多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及产品技术水平一直相对较低。到2000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也仅约为2万辆。


二十年前,欧洲市场对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尚属于难以企及之地。2005年法兰克福车展期间,江铃陆风、华晨、吉利代表中国车企首次亮相国际顶级车展,引发了不小轰动。但在随后的Euro NCAP碰撞测试结果中,有中国品牌成绩不佳,加上后续出海的几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相继在测试中遭遇滑铁卢,于是那段时间成为中国汽车品牌的灰暗时刻。


知耻而后勇,中国就此建立起了第三方碰撞安全测评标准,并不断升级换版。车型的安全装置配置率也逐渐提升,以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为例,配备比例已接近100%。如今,各种中国品牌成功登陆欧洲,接受Euro NCAP碰撞测试,获得五星成绩的车型比比皆是。中国汽车安全实现了从追赶到接轨,再到部分领域超越国际主流水平的成就。



国外的比亚迪电池工厂。图片来源:新华社


乘着新能源汽车东风,中国汽车出口量从2020年的不到100万辆,连续翻番增至2023年的491万辆,逐年分别超越韩国、德国、日本,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热情非常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曾表示,未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深入了解,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接纳中国车企,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海外市场建立合资合作,为当地消费者带去更绿色、便捷的产品与服务。


从整车出口到多元化出海,需行稳致远


确实,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看见中国车已经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奇瑞汽车有俄罗斯整车工厂、巴西整车工厂;长城汽车有俄罗斯整车工厂;吉利汽车有白俄罗斯整车工厂;比亚迪正在泰国、巴西和匈牙利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


马来西亚的市场上,吉利拯救当地民族品牌宝腾的故事还在流传,更多的后来者沿着先行者的脚步淌出一条条新河。欧洲市场上,质低价廉的中国车刻板印象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安全智能成为新的代名词。


但,如何实现长期主义,已成为各个车企都需要考虑的重要事项。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们一直说要走出去,其实并不是出口出去。出口容易,但形成实际上的海外制造能力,才能真正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魏梅告诉潮新闻记者,中国的企业很少与零部件供应商一起出海,但不抱团出海,就很难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


全产业链出海,是实现长期主义的关键。同时,打造本土化制造中心、研发基地、合资建厂也是解决关税等贸易壁垒、针对性提供产品以及实现本土化供应的重要方式。比如大众、奔驰、宝马、丰田、本田等国际知名车企在进入国内时都选择合资模式。


在实践中,中国车企也越来越注重本土化供应。以比亚迪为例,往往采取先商用车再乘用车的出海战略,并逐步引入本土化供应体系。在整车出口的同时,注重本土化供应体系的打造及渠道网络的建设,比如在泰国建立整车生产基地、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中心、与全球多国经销商共建经销体系等。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潮新闻记者,伴随中国新能源的规模优势和市场扩张需求,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加之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新能源出口市场仍然向好,前景可期。



山东港口烟台港汽车码头。图片来源:新华社


但实现长期主义,中国车企仍不能松懈。


中国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告诉潮新闻记者,与欧美日韩的车企相比,中国车企仍需学习进步。


章弘分析称,欧美日韩的车企无论是在整车出海阶段还是在海外建厂阶段,都特别注意打造本土化,即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汽车文化,使用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利用当地的销售网络渠道,广告宣传渠道及模式,雇佣当地的人才,在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的同时,让当地各界感受到外资企业进来后,可以分享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对于种种壁垒和风险,不仅要以国际化理念和价值观为指引,也要有较为充分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及切实可行的预案,立足不同市场实际,力争破解种种壁垒,研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中国企业要做好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稳扎稳打,才能在国际化的市场洗礼中步步为营,行稳致远,达成国际化的愿景。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xinzixun.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xinzixun.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