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近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流传久远的共享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醒目符号。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福字、吃饺子、发压岁钱、拜年,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从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到成功申遗,春节的影响力为何能辐射全球? “春节”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 春节源于农耕生产和宗法家族,所以最主要的主题是感恩、庆贺和祈福。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感恩在过去一年神灵、祖先和所有人的帮助,庆贺农作物的丰收和家人的平安,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幸福。为了表达这三个主题,逐渐形成了各种仪式活动,以祭祀天地祖先、谢年、拜年走亲戚等表示感恩,以穿新衣、吃团圆饭、舞龙舞狮等表示庆贺,以祭祖、接财神、社火等表示祈福,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 春节已经不只是专属于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它越来越像一个世界性节日。2023年12月中国春节还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见,春节所蕴含的节日仪典和文化内涵,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宋志明表示,一个民族性的节日仪典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必然具有庄重而鲜明的仪式形式、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符号意义。春节目前在全球的传播已极具“世界性节日”的气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漫长的演化史中,春节形成了迎送灶王神、屋宇净化清洁、贴春联、写福字、除夕守岁、放爆竹、祭祀天地和祖先、吃饺子年糕、舞龙舞狮等系列民俗,这些民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无疑都发挥着宗教象征、祛病驱邪、表演娱乐等社会功能,形成中国春节特有的“复合式”仪式和文化符号链条。 春节之所以被申请为人类非遗,因为春节蕴含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春节的一个特别价值就是,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情感的聚合,这是一个巨大的凝聚力。春节是回家的节日,我们对我们的祖先、先贤都要做纪念,这里边充分体现了一个历史的伦理价值。同时,春节又是一个新旧时间的交接点,是辞旧迎新的一个重要日子,它跟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春节为何能辐射全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聚合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春节正在走向国际化,无论是其自身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是逐渐取得的国际影响力,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的“聚合性节日”。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宋志明在《人民论坛》刊文表示,当前,春节传播和接受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级:中国大陆民众、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民众,而从文化传播的“域外辐射力”要素而言,海外华侨华人无疑是国际传播的主体。春节真正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政治、军事、外交等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日益展现出一个开放的、文明的大国形象,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应地也得到质的跃升,春节的国际传播进入了历史新阶段。这表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播力的强弱,一方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也需要民族国家自身“硬实力”的推动作用,二者不可或缺。当前,海外华侨华人近以亿计,这一庞大的传播主体无不重视春节在移民地的个体和社会功能,“出国更爱国”“我即中华”“春节在,华夏就在”的主体精神通过春节得以充分展示。同时,这一主动的“自我”文化意识也开始为世界各国广泛接受。 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既包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这些 “儒家文明圈”或“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包括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南亚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基督文明”国家则在部分州或地区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正成为国际性的盛大节日。
未来,如何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目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管制度,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永林在《人民论坛》刊文提到,建立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协调机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确保非遗保护工作责任的落实。二是要完善依法依规检查考核评价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依法依规保护,完善执法检查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建立监测评估机制;三是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动态管理制度,强化传承人履职考核,完善资格退出机制;四是要建立保护经费多元投入保障体系,健全保护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建立非遗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监管制度,推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向更加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新媒体综合整理 资料来源 |《人民论坛》杂志、新华社、央视网 新媒体编辑 | 王思楠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
12月6日至7日,由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和雄安新区党群工作部共
近日,在京冀(雄安)人才工作交流会上,北京市朝阳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