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西藏:创新传统产业力促经济转型

新资讯 2021-10-7 13:11 西藏主要新闻 30 0


我区近年来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开展青稞、牦牛、藏猪、羊等传统产业项目换代升级,综合效益愈发显现。老树逢春吐新芽,西藏传统产业在转型中正迈向高质量发展。


创新改革提升农牧业效益


昌都市类乌齐县引导牧民将牦牛、草场入股,打造种草养畜加工销售产业模式,赢得群众点赞


在牦牛育肥基地入股2头牛和4亩草场,去年牦牛分红1100元,草场一亩分红800元,自己不用操心,还有多出来的时间打零工。类乌齐县宾达乡央宗村村民西嘎说,村民把牦牛、草场入股到央宗牦牛育肥基地,可享受土地租金和利润分红。


央宗牦牛育肥基地年均出栏600多头牦牛,均被送到藏家牦牛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如今这家加工厂已生产多种商品,进入了天津、重庆、四川等地市场。


阿里地区日土县白绒山羊产业受限于养殖经营模式落后、技术人才薄弱等因素,曾一度停滞不前。对此,河北援藏工作队接洽多家企业,探索开展订单养殖收购,带动群众增收。


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村民扎西次仁,全家养殖山羊400多只。他说:以前羊绒卖给商贩,一斤100多元。去年政府统一收购,价格更高,我家共售卖200斤羊绒,收入达3万多元。


据统计,在日土县,去年企业共收购白山羊绒56.7吨,惠及2300多户牧民,户均增收1300元。河北省第九批援藏干部、阿里地委副书记韩学军说,他们计划利用3年至5年推动日土县健全种羊繁育、创新产品销售体系等,实现白绒山羊产业提质增效。


传统农牧民成产业工人


在那曲、阿里、日喀则等高寒牧区,越来越多的纯牧业村跳出传统生产方式,部分牧民已变身为产业工人。


海拔4000多米的日喀则市定日县克玛乡帮布村,牛羊成群,膘肥体壮。帮布村采取村党支部+牧户+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让牛羊变资产,群众变股东,效益明显。35岁的村民东次仁是合作社饲养员,照看着800多只绵羊。在这里打工每月有3000元工资,还有分红可以领。东次仁说。


如今,西藏越来越多村子通过成立合作社与大企业合作的模式发展养殖业,将传统家庭散养升级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


帮布村的牛羊统一销售到位于萨迦县的日喀则百亚成农贸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全产业链畜牧业企业,已辐射带动养殖合作社783个,劳动力转移4万人,吸纳220名群众长期就业。


34岁的朗加是萨迦县扯休乡扯休村村民,也是日喀则百亚成农贸有限公司的员工。他说:我们村有20多人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5000多元,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在家门口上班,既稳定又能照顾农田。


多方支持完善产业体系


日喀则被誉为西藏粮仓,青稞年产量占全区比重近50%。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青稞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日喀则市中心支行组织银行机构推出以青稞贷为代表的特色信贷产品,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向1244家企业和农户发放贷款2.39亿元,支持青稞产业发展。


以前是青稞加工小作坊,后来想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我从农行江孜县支行共贷款1850多万元。江孜县一家青稞企业负责人小索顿利用贷款,把小加工坊发展成知名青稞食品公司。


84日,国家粮食产业(青稞深加工)技术创新分中心在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将建立国家粮食产业(青稞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数据库。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扎洛表示,在封建农奴制时代脆弱的自然经济基础上,西藏跨越一道又一道发展鸿沟,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建立了现代经济体系,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使西藏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且可持续。(据新华社拉萨电)


来源:西藏日报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xinzixun.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xinzixun.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