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8月6日,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季羡林幼时在私塾上学,考上初、高中后,开始学习英语、德语。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的四年中,他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学习多种语言,并拿到哲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精通多国语言(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尤精于吐火罗文,吐火罗文是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季羡林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1946年,季羡林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对印度中世纪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和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均有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他的散文作品有《季羡林散文集》等。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他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与学者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来源:正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