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被女大学生当面嘲讽:除了一些不正经的东西,你还会写什么
转自:鸿鹄迎罡
文·段宏刚
作家写作,抛开技巧层面,本质上写的是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前提一定要遵循生活真实的原型,唯有对生活进行入木三分地观察、思考和概括,方可写出传世之作。
就拿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来说,他的写作视角要么是农村的日常生活,要么是充满欲望的都市生活,虽然视角不同,但相同点都是揭示和讽刺复杂的人性和社会,还原丰富多彩而又与众不同的众生相。
人活着,无非就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大方面,当这些需求以具象的形式出现,就会构成生活的本色。作家开启自己的形象思维,以文字把它们叙述出来,便会产生文学作品。
贾平凹不论是在农村题材还是都市题材的小说里,都用大量故事情节描述了不少男欢女爱的场景,刻画了许多聪慧美丽,有个性、有思想、有心机的女性。因此,贾平凹被读者称作“活在女人堆里的作家”,他非常善于描写女人,对女性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总能把女人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
当然,这种写作视角也给贾平凹带来了很大的争议和麻烦。尤其在代表作《废都》出版后,贾平凹似乎变成文坛人人喊打的对象,一度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连他自己也坦言:《废都》出版前,我被文坛说成是最干净的人,《废都》出版后,我又被说成文坛最流氓的一个。
鉴于贾平凹在当代文坛的影响力很大,这种争议和麻烦从30年前一直持续到了当今。
2018年4月21日,在“第六届复旦大学读书节暨复旦大学图书馆百年馆庆活动”现场,贾平凹作为特邀嘉宾,受邀登台演讲。
正当贾平凹用一口陕西腔侃侃而谈时,一位女大学生突然站起来,直接打断他的演讲,当众问道:您除了写一些不正经的男欢女爱的东西之外,还会写什么?
这句话说完,全场先是一片哗然,紧接着鸦雀无声,现场观众似乎屏住呼吸在等待贾平凹怎么回答。
贾平凹显然没有想到女大学生会提问这样的问题,尴尬了数秒钟平静下来后,认真回应了这位女学生。
贾平凹说:作家要忠于自己的作品,我只是实事求是地写,并不是故意描写那些场面,当时的年代很特殊,人们生活在苦闷和压抑下,压力很大,却又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地方,就只能把靠近女人当成解压的一种方式。
如果了解《废都》的创作背景,就能明白贾平凹说的这句话是大实话。文字对作家来说只是一个工具,文字背后揭示的真相和展现的内涵,才是这部小说的精华所在。
《废都》发表于1993年,酝酿于上世纪80年代末,是贾平凹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都市题材小说。
贾平凹构想《废都》时,中国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商品化大潮开始涌现,由此催生出商品意识,人们衡量任何东西,首先会考虑它的商业价值,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商品属性的烙印。
贾平凹是一位敏锐的作家,感受到这种变化后,就开始有意迎合大众的口味,直接把大量的“性爱描写”纳入到写作中,借助性的外衣来思考和批判一些社会问题。可以说,《废都》是他突破自我的一种写作尝试。
实际上,这样的写作方式古来有之,如,中国古代的“世情小说”《金瓶梅》、《隔帘花影》、《玉楼春》、《品花宝鉴》等世情小说都是如此。国外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恋爱女人》、《娜娜》、《失乐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经典小说,也是这种模式。
另一方面,空前繁荣的“物质主义”腐蚀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丧失了信仰,人的弱点和罪行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精神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
尤其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界,人文基础薄弱,知识分子面对时代巨变,显得无所适从,放弃崇高的精神追求,选择了消极的“虚无主义”,如同动物发泄本能一样,沉溺于男欢女爱,用各种各样的性来缓解无法承受的压抑与苦闷,导致病态行为频出。
但这种的行为如同饮鸩止渴,不仅没有让人生得到充实、满足和快乐,反而让当事人陷入了更深的困惑、空虚和颓废。可以说,这些人的精神和灵魂都死亡了,变成了一具具行尸走肉。
在《废都》里,所有人在精神层面都是无家可归,不论是“西京四大文化名人”的作家庄之蝶、画家汪希眠、书家龚靖元、艺术家阮知非,还是庄之蝶的妻子牛月清,漂亮的普通女工唐宛儿,保姆柳月,贫民女子阿灿,他们都是在现实窘境下精神家园塌陷的人,各有各的苦闷和压抑,共同演绎出一幕幕商品社会下,众生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无情摧残的图景。
阅读和评价一部小说,不是看文字叙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而是要通过文字来审视作者的言外之意,以及由言外之意延伸出来的精神内涵。
从整体来讲,《废都》是当代一部价值很高的批判小说,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如果把它当作“情色小说”来看待,根本没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深意,只看到了被情色表象遮蔽了的艺术内涵,严重低估了它的文学价值。
女大学生之所以这样向贾平凹发问,显然是她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读懂小说的深意。那些把贾平凹先生称作“流氓作家”、“不正经作家”的读者,其文学素养实在不敢恭维。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跟金子一样在时光长河里永远熠熠生辉地发出光芒,滋养和警醒一代又一代读者,《废都》恰恰就是这样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