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人世浮沉,阅城市变迁。作为现代化起步最早的城市,上海在多元且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今天开始,“海纳百川谱繁花——上海图书馆馆藏上海地区家谱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汇集了200多年以来上海地区家谱。馆方欢迎普通读者和土生土长上海人,寻找“籍贯:上海”背后线索和家族故事,相信这些家谱记录了个人、家族在这座城市中的奋斗与成长。 首次展示 上海图书馆素有“全球中文家谱第一藏”的美誉,现藏上海地区家谱589种,合97个姓氏。此次展览首次以上海地区家谱为主题,从中选取21种家谱,时间跨度是240年,以文字和图片叙述着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历程,见证着海派文化的孕育与发展,描绘着新时代新思潮影响下上海人的精神生活。 本次展览分为“文脉润乡”“文化塑城”和“文明兴邦”三个单元。独特的江南文化,孕育了底蕴深厚、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文脉润乡”以家族名人为珠,串联起文化脉络,展示上海的文脉渊源和历史积淀。展览在上图举办,展示的首件家谱便是藏书刻书世家金山钱氏。《金山钱氏支庄全案》为金山钱氏家族的家谱,自清代钱溥义起就有藏书之习,族人所刻《守山阁丛书》《指海》《小万卷楼丛书》等有名于世。 图说:《金山钱氏支庄全案》——张文虎《钱君行略》 薪火相传 《云间珠溪陆氏谱牒》是珠溪陆氏家族的家谱,明代族人陆树声历任要职,官至礼部尚书,著作等身,董其昌列为其门生。发展至陆守先一代,名重沪上。陆氏一脉中涌现了陆守先(陆士谔)这位能人。他生于上海青浦,所作奇幻小说《新中国》以梦为载体,用第一视角描述未来上海:建筑物鳞次栉比、地铁畅通无阻、大桥贯通两岸,甚至预言上海开办“万国博览会”。这些在当时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如今已一一实现。 陈行胡氏家族在清末的族人胡祖德积极投身平民教育,在上海浦东地区率先出资兴办陈行小学,并出让祠堂开办学堂,成为当时浦东地区除旧布新的典范。胡祖德提倡平民文化,他所编《沪谚》汇编了流传于晚清的本地俗谚俚语千条,是最早成书的上海乡土谚语专集,为后人了解上海地区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生活留下了珍贵史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说:胡氏在宗祠办学,提倡文化教育及胡祖德著《沪谚》《沪谚外编》 上海城隍庙承载着本地人的信仰,在上海有着特殊地位。《上海陈行秦氏支谱》的开篇是秦裕伯,于明洪武六年(1373)追封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而今方浜中路城隍庙正殿中主供的即为此人。秦裕伯,元末明初人,明初朱元璋多次征召,入朝为官,他是北宋文学家秦观八世孙,洪武年间历任侍读学士、待制、治书侍御史。上海的“秦氏”族谱,就从他开始写起。 《重辑黄氏雪谷公支谱》由黄洪培、黄炎培参与此次修纂。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民主主义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先后创办川沙小学堂、浦东中学。1917,黄炎培赴美考察,后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后又创设中华职业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职业教育指导所等。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使彼时教育界风气革新。 除此之外,展览还展出了明嘉靖、万历两朝宰相徐阶的家谱《徐氏家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家谱《渔潭傅氏家谱》、清著名史学家﹑经学家钱大昕与钱大昭的家谱《嘉定钱氏盛泾支世系考》等名人家谱。这些背景、身份不同的家族汇聚于上海,文化交汇融合,家族薪火相传。 漫游“未来之上海”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上海地区家谱,经过多年整理、编撰和续编,这是第一次集中向公众展示。展览负责人、上海图书馆家谱整理研究部主任顾燕介绍,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海纳百川是重要的城市品格。这批家谱让大家了解自己的根、上海的根。上海地区的家谱,展示了家族的文脉相承,记录了族人助力上海城市建设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上海逐步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城市精神面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展览期间,家谱馆与五楼美术文献馆联合推出AI 数字图片修复数字展项“地轨漫游”。读者走进家谱馆房间,可以看到一张古旧的地轨线路图。该展项以陆守先所作《新中国》中预言的地下电车为灵感,以英法华三家运营商的线路为基础,制成了虚构的“上海隧行图”。读者可以跟随小说主人公的行走路线,漫步于上海站、静安寺、第三站、黄浦滩、游憩所、南洋中学六个站点,在祖先想象中的未来上海驻留。即可看到往昔之影像。通过图像交互,与当时的车站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漫游“未来之上海”。(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