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民族文化宫一层展厅内,数位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的观众介绍展品。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设着1500余件文物古籍。自2023年8月1日开展以来,已经有1500多个团组、14万余名观众到场观展。 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各民族团结交融,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其中,“大一统”源自战国时期《春秋公羊传》,是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思想基因;“大交融”是文化上的兼容共生、经济上的交往互利、情感上的相互联结,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记载;“大团结”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和丰富实践。 在展览的“大一统”单元中,陈列的古籍从思想理念、制度实践、价值追求三方面印证着“大一统”历史发源。《圣朝混一方舆胜览》《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地理总志,反映了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纸币实物“中统元宝交钞”在内的各朝代货币,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元代起就以统一纸币作为基本货币,纸币流通不限年月、不分地域,属世界最早。”讲解员说。 观众王女士对展览“大交融”单元内展出的各民族婚服最感兴趣。这个单元的系列文物展示了各民族语言相通、文字互学,艺术共美、生活互融的过程。“无论是傣族新娘银披衣,还是朝鲜族婚礼女服,都包含着人们对婚姻的祝福。”王女士说。展厅内,还有被称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历代铜鼓,记载各民族经济交往的契约文书。 展厅深处,许多观众被“铜鼓同心圆”装置吸引:一组铜鼓鼓面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组成同心圆,当观众用手触摸铜鼓鼓面中心时,同心圆便会变幻出炫丽色彩,并播放歌曲。“这象征着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讲解员告诉记者。 在展览“大团结”单元,有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琴和长鼓,代表中国古代民族团结、手足相亲的历史;有藏文、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见证马克思主义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扎根;有记载“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故事的书信,是各族人民衷心热爱共产党的写照。在展厅中心,还摆放着15米长的透明亚克力红旗装置,配合着灯光效果营造出恢弘气势,吸引了不少观众在一旁拍照留念。 |
国旗旗杆的设计高度为35米 为何开国大典时只有22.5米? 19
新华社海口9月28日电(记者周慧敏)在南海的深邃之处,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