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7日,马桥公社联工大队俞家生产队社员在发掘粪坑时,在1.5米左右深处发现鹿角和红色印纹软陶碎片……相关干部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地下遗址,立即向当地公社、上海县有关部门汇报。 这一铁锹,让马桥遗址被逐步发掘,加之此后一系列的考古发现,马桥文化及其历史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学界普遍认为,马桥文化是上海地区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发现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距今3900—32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填补了上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谱系的空白。 马桥遗址的发掘,改变了以往认为上海无古可考的认识,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在马桥遗址被发现之前,国内外不少专家都认为上海地区成陆年代有限,不过2000多年,而马桥遗址所出土的大量文物,则将上海成陆历史和上海先民的生息活动上推了2000多年。 马桥文化将上海历史 往前推了2000多年 1959年12月7日,马桥公社联工大队俞家生产队社员在发掘粪坑时,在1.5米左右深处发现鹿角和红色印纹软陶碎片,引起在该队劳动锻炼的提篮桥区粮食系统下放干部的重视,他们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地下遗址,立即向当地公社、上海县有关部门汇报;同年12月10日,上海重型机器厂在俞塘河北岸推土机取土时,在最深处推至地表1.2米以下时,发现大量的印纹陶泥及少量石器。 1960年,上海马桥遗址开始第一次发掘,也是上海地区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1966年又在第一次发掘区域旁进行第二次发掘,面积589平方米。根据第一、二次考古发掘的情况,发掘者认为马桥遗址第四层属于印纹陶文化的一种类型。1982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命名“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主要是指以马桥遗址第四层为代表的一种以印纹陶为主的青铜时代文化,对照中原地区文化发展序列,年代大致相当于夏代和商代。迄今为止,长三角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获学界公认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共有5个,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到马桥文化,其中3个是因上海考古遗址的发现而命名。 1993至1997年上海考古学者先后4次发掘了马桥遗址,发掘面积达2728平方米,除有大量出土遗物和遗迹外,还发现了一些自然遗存,为研究马桥文化的性质和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005年和2012年又对马桥遗址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 可见马桥遗址从距今54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晚期开始有人类居住,后经历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时期聚落规模逐渐发展,之后又积累了许多春秋战国和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体现马桥遗址及闵行区源远流长的历史。 专家认为,马桥文化的命名填补了上海地区夏商时期文化谱系的空白,大量出土文物也让马桥遗址成为“这一时期遗址中资源材料最丰富的文化遗址”。考古学家在马桥遗址第五层也发现了良渚文化的踪影,这不仅证明了良渚文化早于马桥文化,还将上海的历史往前推了多年。 马桥遗址展示先民生产生活的繁荣 对于马桥文化的感染力,不少市民有着真切的感受。2016年在闵行区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马桥遗址的鸭嘴壶实物,令许多参观者大为惊讶,其花纹和器型的精美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没想到我们的先民这么聪明,作为上海人感到很骄傲。” 马桥文化时期(距今3900—3200年)的云雷纹鸭形陶壶 鸭嘴壶是先民生活的一个侧面。通过多年研究,专家们发现,马桥文化时期上海地区的先民食物来源以稻米为主,辅以葫芦、甜瓜、桃、梅、柿、菱角等,而当时已普遍饲养的家畜,则是先民们肉食的主要来源。 马桥文化还是原始瓷的生产地点。以马桥文化为起点,长三角地区在商周时期,原始瓷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不仅生产具有广泛实用性的生活器皿,也生产为各等级权贵服务的礼器。瓷业的繁荣带动其他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为吴越文化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事实上,代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马桥文化并不只分布于上海,目前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已发现的马桥文化遗址多达90余处。 马桥文化展示馆内,先民生活场景再现 通过遍布各地的遗址发掘和研究,专家们发现,马桥文化是个包含多元因素的文化综合体。马桥文化中罕见的青铜器,可能是受到来自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影响;而陶簋、蘑菇形捉手器盖等陶器风格,又与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夏商时期上海地区多元文化的特色。 马桥文化开放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征,可以说是现代上海“海纳百川”城市精神的源头。弘扬和发展上海城市精神,马桥文化既是源点,也是着力点和关键点,更可以成为亮点。 马桥遗址的发掘改变了以往认为上海无古可考的认识,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在马桥遗址未被发现之前,国内外不少专家都认为上海地区成陆年代有限,不过2000多年,而马桥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则将上海成陆历史和上海先民的生息活动往前推了2000多年。 “如果说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广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马桥文化就是上海之本。这三大古文化好像是构成‘沪’字的三点水,缺一不可,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说,这三大古文化的存在,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马桥文化走进市民生活日常 20世纪60年代,马桥遗址刚发掘时曾一时轰动,考古学者面向市民举办了马桥文物展览,普及考古知识,此后上海又陆续对马桥遗址进行多次考古发掘。近年来随着考古热和本土文化研究的兴起,马桥文化的热度也逐渐上升。2013年3月,马桥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马桥文化的研究保护利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2017年,在闵行区政协举办的马桥文化论坛上,马桥文化“海纳百川”的鲜明特点和马桥文化是上海文化之本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同;2018年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上海博物馆和闵行区政协共同在马桥镇主办“纪念马桥文化命名40周年”学术研讨会,出版《马桥文化探微》《追寻马桥文化》等文化丛书,同年马桥文化展示馆落成并向社会开放。 2020年是上海马桥遗址首次发掘60周年,同年9月,为马桥文化保护奔走多年的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将马桥文化保护发展列入“十四五”上海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并在马桥文化遗址的发掘地建设一个真正的遗址公园和考古研究中心。 马桥历史文化陈列馆揭牌当日,专家、市民参观马桥遗址发掘情景 近年来,马桥镇不断创新形式,挖掘马桥文化当代价值,与上海博物馆合作编撰《马桥文化系列读本》,以2023年马桥遗址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0周年为契机,面向居民、女企业家、高中学子等举办座谈研讨及纪念活动和《马桥文化系列读本》发布,广泛传播马桥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与镇域内学校联合开发马桥文化跨学科课程,利用暑期举办马桥文化体验营,激发青少年挖掘探究马桥古文化、创新表达马桥古文化的积极性,并将读本纳入养云安缦酒店研学内容。 马桥古文化代表性器皿为原型设计青瓷鸭形壶酒器套装 马桥古文化走进当代生活 此外,还将马桥文化与城市建设结合,完成马桥古文化器皿雕塑制作安装、嘉闵高架元江路口景观小品改造等项目,将文化植入市民生活;以马桥古文化代表性器皿为原型设计青瓷鸭形壶酒器套装,成功入选“2022上海伴手礼好评榜”并广受欢迎……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
国旗旗杆的设计高度为35米 为何开国大典时只有22.5米? 19
新华社海口9月28日电(记者周慧敏)在南海的深邃之处,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