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赵巍巍 通讯员 张丙翠 许冲 摄影报道 黄渤海新区松山产业园又迎来高光时刻:11月12日,松山产业拓展联动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是松山产业园首个产业类基础设施项目,是集研发、孵化、加速、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园区。 三年前,滨海新城黄渤海新区与山城栖霞携手成立了烟台首个“类飞地”园区——“黄渤海新区松山产业园”,并提出了“一年拉框架、两年出形象、三年成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年后,松山产业园结出了累累硕果。松山产业拓展联动基地、国丰泰达新材料产业园、康林智能装备、惠晟装配式建筑等17个、总投资31.73亿元的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投资强度高于原有规上企业平均水平近5倍,亩均税收高于原有项目近8倍。松山产业园已经成为支撑栖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加快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规划引领 构建空间新格局 规划先行,高点起步,擘画产业园蓝图。成立伊始,松山产业园就按照“高标准、重实用、提亮点”原则,完成4大项及20个子项的规划编制工作。 着眼长远,抓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园用活用好7.0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聚焦产业发展方向、路径以及目标等核心问题,全力打造“一核、两轴、四板块”空间格局,2023年成功入选烟台市绿色低碳特色园区。 立足实际,抓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三年累计投资8.92亿元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其中,投资4.4亿元新建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厂区全部完工,正在进行调试;投资2亿元改造提升园区道路8.3公里,外通内联、便捷高效的园区路网体系全面构建;投资1.2亿元建设110千伏变电站,投资3000万元新建换热站2处,铺设热力管网8.3公里,园区水电气暖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精益求精,抓园区提升规划。产业园依托辖区白洋河、艾山等自然景观,围绕路网建设、在建项目、景观小品三大板块,大力实施园区品质提升行动;三年累计投资1200余万元,新建绿化带及休闲步道2.6公里、栽植行道树1000余株、规划停车位300个、安装红绿灯4处,通过高品质规划、高水平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环境水平和承载能力。 强链延链 实现招商新突破 今年9月,意大利力派尔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成功签约落户松山产业园,是栖霞近年来首个外资实体制造业项目,年产值达10亿元,有效弥补了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领域的空白。 三年来,松山产业园牢固树立“大招项目、招大项目”理念,聚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两大主线,深入开展产业链上下游招引洽谈,激活招商引资“源头活水”。 围绕主导产业抓招商。坚持把新材料产业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投资3.7亿元建设的国丰泰达新材料产业园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投产,有效为泰和新材等上下游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提供了平台载体。截至目前,“园中园”已入驻民士达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泰和兴防护面料和泰盛特芳纶填充物3个项目,全面投产运营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园区优势产业,现已汇聚同兴实业、桑尼橡胶、康林装备、金钢磁材、惠晟装配式建筑等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及瞪羚企业20余家。 围绕新兴产业抓招商。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产供销体系,着力引进一批成长空间广阔、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落户园区。总投资5000万元的力高模塑项目竣工投用,业务覆盖电池管理、电池成组等多个领域,是全国首家取得功能安全流程认证的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商;总投资5000万元的民士达新能源汽车复合材料项目投产达效,从事绝缘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头部企业,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近3亿元。 效能革新 焕发资源新活力 园区要发展,土地要素制约是难点堵点。为此,松山产业园全面开展闲置资产、低效产能企业清查,把处置盘活闲置资产、清退低效产能企业和产业聚集区建设作为破解土地瓶颈制约的重要抓手,让低效工业用地焕发新活力。三年来,通过盘活各类闲置土地和厂房,先后招引10余个优质项目落户园区,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近11亿元、利税1.2亿元。 一方面抓好土地收储盘活。以占地82.5亩、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国丰泰达新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利用园区存量建设用地收储再出让的方式,节约企业用地建厂时间,全力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抓好租赁厂房盘活。通过企业租赁园区存量闲置厂房的方式,精准化、高效率推动新旧产业有序更替,有效降低项目前期投入。今年4月,力高模塑项目继续追加投资3000万元,继续租赁园区6000平方米的厂房用于扩大生产规模。除此之外,通过租赁方式,积极引入了黄渤海新区龙头项目康林智能装备,盘活大鲤鱼绳网公司;引入了江禹新材料项目盘活宇航包装地块,用于新型建材加工;引入了淞霖食品项目盘活中泉食品闲置厂房,用于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通过“腾笼换鸟”,实现项目向园区内集中、产业体系向新兴产业集聚。 过往皆序章,未来更可期。黄渤海新区松山产业园将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坚定不移走“产业集群+特色园区”发展之路,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奋力打造“类飞地”园区高质量发展“先行样板”。 责任编辑:信召红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万笑影 通讯员 施伟榴 长三角地区,又
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企业项目1600个,投资规模突破